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证券投资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期货市场论文
  • 债务市场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保险学论文证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证券金融 > 期货市场论文 > 民法学一 民法学思维方式与... 正文 2019-12-16 07:24:39

    民法学一 民法学思维方式与教学策略

    相关热词搜索:

    民法学思维方式与教学策略

    民法学思维方式与教学策略 在整个法学课程体系当中,民法学的基础性地位是其他法学课程无以比拟 的。在理论层面,民法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足以构成支撑整个法学专业的理论 根基,法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权利理论皆发轫于民法 学。民法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其他部门法学而言具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实 践层面,整个社会法律纠纷的构成中,民事案件所占比例最大,而且民事纠纷也 远比其他种类的法律纠纷复杂,民事案件的正确审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良 好的民法学理论素养和灵活的民法学方法论的运用。以上两个方面决定了民法学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学教育的成败。民法学“不仅是学好其他专业 课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以及 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l】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法学课程,为了彰 显其在法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发挥其在法学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功能, 民法学应该拥有区别于其他法学课程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民法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反思传统民法学思维模式 和教学方法,并就如何构建与现代民法理念相适应的民法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己浅见,谨充砖材。

    一、民法学思维模式及其特征 民法学思维模式是指运用民法学理论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按照民法学的逻 辑观察、分析和解决民事实践问题的方法,简而言之,民法学思维模式即民法方 法论。民法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会采取一定的思维模式。近代民法发展至德国 法时期,民法学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技术化。我们在承受了德国民法学理论和民事 立法的同时,也继受了德国法的思维模式。通过比较近代以来大陆法系的两部标 志性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内容可以看出,德民并没能 如法民一样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换言之,在实质精神方面,德民要远远逊色于法 民,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德民是一部守旧的法典。那是什么让德民 取得与法民相媲美的历史地位,并成为后世诸多大陆法系国家纷纷仿效的模板呢 笔者认为,德民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其立法技术的考究、概念用语的严谨以及所采 用的民法学思维模式的精致。从而“使得民法学成为一个高度技术化的产物,使 得民法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层次的概念去表达和把握,民法的思维走向了理 性。”【2】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民其实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民事立法体例和 民法学思维模式的新时代。由德国法孕育和倡导的传统民法学思维的主要特点可 以概括如下:(一)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极尽抽象化之能事正好契合了德国潘德克顿法学的思维方式,在高度抽象 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民法学逐渐走向概念化,一系列抽象的民法学概念和术语, 例如,法律行为,行为能力,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客体等,成为民法制度 和民法理论学说的基本构成要素,这就要求民法研习者和实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 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准确把握民法概念和术语的真正内涵,才能深刻把握民法制 度的价值诉求,进而构建以民法基本理念为指导的民法价值观和民法方法论。

    (二)严密的逻辑性 德民在立法体例上的贡献莫过于首创了总则分则的立法模式,正是这一前 无古人的创举,改变了自1804年法民颁布以后一直居于支配地位长达近一个世纪 的“三编式”体例。①德民采用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的五 编模式,相应地,民法学研究和教学也采用了总论和分论的逻辑编排,其中,总 论是对分论中的概念和制度的抽象和总结,同时又构成分论中各项具体民事法律 关系的理论基础。典型的如,总论中有“法律行为”制度,相应地在各分论中则有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等各种具体的法律行为。在总论中有 民事权利制度,各分论则对各种具体的民事权利(债权、物权、亲属权和继承权) 进行了介绍。因此,总论与分论之间存在一种一般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逻辑联 系。各分论中的具体内容在编排上也并非杂乱无章,同样保持其内在的逻辑性, “这种逻辑关系可以概括成权利的概念、一般性特征、权利的成立要件、权利的 内容、权利的保护等。”121(72)事实上,潘德克顿法学者非常相信逻辑之无所不 能的力量,他们比较成功地推导出“有主体必有其相对应的客体”、“有自然人必 有其相对应的法人”、“有权利必有其相对应的义务”、“有义务必有其相对应的责 任”、“有绝对效力必有其相对应的相对效力”、“有物权请求权必有其相对应的债 权请求权”以及“又无因行为必有其相对应的有因行为”。概言之,不论是民事法 律体系还是民法学体系,都以追求逻辑上自足为基本价值取向,缜密的逻辑性是 民法学思维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三)以民法理念为指导 民法学思维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民法理念的指导,如果说现代民法思维的抽 象性、逻辑性特征之生成应归功于德国潘德克顿法学并使其成为现代民法思维与 以法民为母体孕育而成的近代民法思维相区分的外部标志,那么民法思维(不区分近代与现代)在内在精神方面受熏染于民法理念而成就其区别于其他部门法思 维模式的特质,可谓是近代以来民法思维的本质属性。“理念者,事物(制度)最高 价值与终极宗旨之谓也。它是以纯文化、纯精神的角度为对事物(制度)本质所作 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民法理念,是指在市民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根本性的价值 目标和私法精神,是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守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对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建和私法生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在民法产生和演变的几 百年历史中,经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形成了其自身浓醇的精神底蕴,孕育 出人格平等、私权神圣、私法自治、保护交易安全等民法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是 民法学思维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民法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通 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习惯性地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观察、思考和解决民法问题。

    二、民法思维能力培养在民法教学中的地位分析 法学教育的关键,其实就是法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法学院校除了 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 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16]法学本科教育的目 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法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换言之,法学本科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法律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何为法 律职业能力如前文所述,民法学在法学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可以 说法律职业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民法学素养的高低,在构成民法 学素养的诸要素②中,民法学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民法学思维能力的强弱直 接影响到民法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高低。因此,民法学教学的核心 就是注重对学生民法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比纯粹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更显重 要。然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高分通过司法考试,投身律师行业的法 科毕业生不会办案子,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并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当了法官后却 不会审理案件。面对复杂疑难的民事纠纷,烂熟于心的民法法条却难以发挥用武 之地,这表明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从业要求相距甚远,究其根源,还是 因为目前多数法学院校的民法教学中对学生民法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 鉴于此,必须强化学生民法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授民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 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能力,使其熟练掌握解决民法问题的方法,并最 终达到脱离课堂授课也能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境界。总之,民法学是一门实践 性极强的部门法学,民法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在将来的法律职业中进行具有创造性 的法律实践活动,对所学民法学知识进行精确运用的基础条件。民法教学应确立 以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心的目标诉求。题三、民法学教学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 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须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的适用为载体,传统 民法学教学方法在训练和提升学生民法学思维能力方面难以发挥促进作用,民法 学培养目标的转向客观上要求民法教学应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笔者认为,应该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回到原点”的民法学思维模式 民法学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逻辑缜密 的理论体系,我国在继受大陆法系民法学尤其是德国民法学理论时,很多是被原 封不动地照搬过来,时至今日,很多传统民法理论被认为是“公理”,不容推翻。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用传统民法理论去解释一些伴随经 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时,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窘境,面对这一难题, 学者们徘徊于现实的无奈和民法理论的局限之间,无所适从。举例说明,按照传 统民法,财产权可划分为物权和债权两大类,自1896年《德国民法典》颁布以降, 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立法莫不遵从物权、债权两分财产权的 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财产权如股权。股权是何种l生 质的财产权,是债权还是物权很多学者就此展开了争论,或主张物权说,或主张 债权说。总之,在他们看来,非此即彼,并且不遗余力地列举了支撑其观点的理 由若干,但实际上,其得出的结论甚至连其自己都无法说服。至此似乎出现了理 论上的困惑,一方面我们要肯定股权的财产权属性,另一方面又难以在固有的财 产权体系中给予其安身立命之地。之所以出现这种窘境,究其源还是我们的预设 前提存在问题,财产权本应是个开放的体系,在德民颁布时期,还没有出现债权 和物权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财产权,故财产权两分为物权和债权在当时是合理的,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既不属于物权又不属于债权的新型 财产权,当我们无法在现有的理论体系内给其一个正当的名份时,我们就应该回 到引发该问题的源头,重新审视被我们视为万古不变的“信条”的理论前提是否存 在问题,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股权是和债权、物权相并 列的一种独立的财产权类型。[71笔者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回到原点”,实乃 对民法学理论批判和创新精神之推崇和期盼。

    (二)引入“多主体”授课模式 目前我国的法学院校中的民法学授课主要由单一教师实施,但是由于民法 学课程的思辨性特征,很多民法理论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某一个教师可能因为其固有的学术倾向,而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客观理 陛的评析,这就会影响学生理论视野的开拓,限制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 能力的生成。再者,民法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理论知识的法学课程,如伦理学、 哲学、经济学等,如果仅从法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民法学问题,难免会失之肤 浅,民法学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体系,应该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彰显其理论张 力和博大宽广的法文化魅力。单一教师授课模式往往受限于授课主体知识面而不 能在课堂上形成“科际互动”效应,从而使民法学授课氛围沉闷,甚至枯燥无味, 不利于学生形成复合性和多视角民法思维能力。为了克服这种传统授课模式之弊 端,引入“多主体”授课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多主体”授课并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由两个或多个教师共同讲授一堂课,而重在强调授课过程的思辨性,引入 辩论机制,倡导辩论式教学方式,而且还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参与 课堂讨论的积极I生,形成富有论辩色彩的民法学课堂氛围。“多主体”与“辩论”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克服了单一主体授课的弊端,也“改变了教师是知识的 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及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都会有积 极的作用,也是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多主体”授课模式不 是在任何场合都宜于实施的,也就是说,这种授课模式须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 提。首先,必须存在适用“多主体”授课的必要性。由于这种授课方式需要两名以 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才能实施,其运作成本要远比单一授课方式要高,在 当前很多院校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实施起来尚有难度。如前文所述,单一教 师授课的弊端主要见之于授课主体难以单方讲授存在学理争议或者横跨多学科 的民法学理论知识之时,因此,只有存在着两种情形时,才可考虑引入“多主体” 授课方式。例如,在讲述物权行为理论时,由于该理论在学界存在很大争议,“多 主体”授课方式无疑会增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再如,在讲述民法基本原则 时,可以由民法学教师与拥有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讲授,形成互动。其次, 必须具备符合要求的师资条件。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主体”授课的实 施须以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教师资源为支撑。这一点对于师资阵容和教研能力 较强的法学院校而言不成问题,而对于那些新建的和师资力量较弱的院校而言, 实施起来颇有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 批既具有深厚的民法学理论功底又拥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 伍;
    另一方面,整合和合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打破不同学校和不同院系之间的 师资流动壁垒,采用柔性方式,如“客串”方式邀请其他学校、其他院系的相关教 师或者社会人士,如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授课。

    (三)完善考核方式,丰富考试题型民法学在各个院校一般都是考试课程,闭卷考试是各院校普遍采取的考核 方式,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察,考试成绩 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民法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情形 是:从未上过民法学课的识记能力强的学生,经过考前短时间突击亦能获得高分, 这种失之片面的考核结果,实际上禁锢了学生民法学思维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为 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保留闭卷考试考核方 式的基础上,增加科研考核,即以学期民法学论文撰写质量为依据,评定期末成 绩,还应适当参考学生在平时上课,尤其是辩论式教学中的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 评定。另外,为了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民法思维能力的考核,应对传统的考试题型 进行改革,增加考核综合分析能力题型的种类和分值比例。笔者认为,应加大案 例分析题的分值比例,另外还可以引入一种全新的题型――法条分析题,加强对 学生法条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民法学一 民法学思维方式与教学策略》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