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证券投资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期货市场论文
  • 债务市场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保险学论文证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证券金融 > 债务市场论文 > 中国民事诉讼证明体制构建论... 正文 2019-12-09 07:27:01

    中国民事诉讼证明体制构建论文:民事诉讼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民事诉讼证明体制构建论文

    中国民事诉讼证明体制构建论文 一、学者对重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建议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采纳的是一元制证明标准,即民事诉讼与刑 事诉讼适用相同的证明标准,这就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真实)的证 明标准。对我国民事诉讼采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 学者们在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质疑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应当采取 与英美法国家相同的证明标准。英国民事诉讼采取“或然性权衡(proof on a balance of probabilities)”的证明标准,或者称“概然性占优”的标准。论文百事通 美国民事诉讼采取的“优势证据(Preponderence of evidence)”的证明标准。但两 种标准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有在民事诉讼中不实行‘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确 立‘盖然性占优势’或更灵活的证明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以 及崭新的庭审方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应当建立一个由多个证明标准构成的证明 标准体系,不同的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持此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如李 浩教授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应当实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即法官基 于盖然性认定案件事实时,应当能够从证据中获得事实极有可能如此的心证,法 官虽然还不能够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其他可能性在缺乏证据支持时可以忽略不 计),但已经能够得出待证事实十之八、九是如此的结论。在例外情形下,民事 诉讼可以实行较高程度的盖然性证明标准。较高程度的盖然性标准,是指证明已 达到了待证事实可能如此的程度,如果法官从证据中获得的心证为待证事实有可 能存在,其存在的可能性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该心证就满足了较高程度盖然性 的要求。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适用于民事诉讼中的一般情形,当事人作为诉讼 请求依据或反驳诉讼请求依据的实体法事实成为证明对象时,一般都应当适用高 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只有少数例外情形,才能够适当降低证明要求,适用较高 程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少数例外情形,是指那些举证特别困难的案件,实践中 一般是侵权诉讼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证明、关于过失的证明。对举证特别困难的案 件,当事人难以提出确切证据证明所主张的事实,为缓和证明的负担,才不得不 满足较高程度的盖然性证明。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应当继续采纳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坚持 客观真实的标准,批评吸取‘内心确信’、‘盖然性’的合理因素。……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应坚持排除重大合理怀疑,排除其他现实的重大的可能性,对案件事 实认定符合客观实际,具有较大的把握度。其中包括,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有确实、 充分的证据,或根据推定与举证责任规则,尽其调查证据之责,而据此作出判定。” 第四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应当采取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应以‘法律 真实’或‘法定真实’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标准。”“应将法律真实作为民、刑事案件 的证明标准。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 定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可以认定为真实的程 度。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对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最终的价值目 标,都要实现民、刑事实体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才算完成了证明任务。”“民事 诉讼必须重新确认一个既能保障民使诉讼任务的实现,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民事诉讼证明要求。对此,用法律真实来界定民事诉讼证明要求,用 法律真实来说明法院认定的事实”。“鉴于‘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本身存在的严重 缺陷,笔者认为,应以‘法律真实’或‘高度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第五种观点认为民事诉讼应当采纳实质真实的证明标准。“建立实质真实 证据制度,即以实质真实的证明结果作为事实已查清的证明标准,才能兼顾司法 行为的”效率“与”公正“两大价值目标,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所谓实质真实, 是指事实本身的真实和由事实求得的真实。在司法证明和诉讼证明中,由于客观 真实无法全面达到,因此,实质真实就是能够全面达到的真实中的最高真实。这 种情况决定了,我国司法证明和诉讼证明中的最高标准只能是实质真实。” 二、对上述建议的评析 上述五种建议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第二种观点和第五种观点。尤其是第五 种观点,争议比较大,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笔者认为第五种观点根本不 成立,因为法律真实根本就不是一种证明标准。第二种观点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知道法律真实能不能作为证明标准,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法律真实的含 义。关于法律真实的含义虽然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内容基本一致。

    只是在阐述时有的不考虑具体的诉讼类型,而有的结合具体诉讼类型罢了。前者 如所谓“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 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可以认定为真实的程度”。

    “所谓法律真实,是说司法活动中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完全符合法律所规定或 认可的真实,是法律意义上的真实,是在具体案件中达到法律标准的真实。”后 者如:“法律真实是指,法院在民事诉讼裁判中对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应当达到法律上的形式真实。”“所谓法律真实是指公、检、 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证明的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真实的认定应当符合刑事实体 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

    民诉法学者认为应当将法律真实作为证明标准的主要理由是:1,法官的 主观判断对案件事实形成的最终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诉讼过程中所呈现的冲 突事实,实际上不过是法官凭籍相关证据材料所形成的主体性认识。再现案件事 实的真正程度,取决于法官这种主体性认识与证据本身的感触和理解上的准确性、 合理性。案件事实的最终确定是法官源自于证据而形成的法律真实。2,通过审 查判断证据借以发现案件真实的真相是一个程序的过程,程序的正当性对诉讼的 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依照程序公正要求,诉讼中所再现的冲突事实必须符合法 律的形式规定,并且受制于法律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所认定的法律上“真实”的事 实,才是程序公正所依赖的冲突事实。3,诉讼中案件事实的形成要受到法律的 规制。在此场景下,再现于法庭上的只是那些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冲突过程中的 部分事实,而绝非一切客观事实。4,由于民事权利属于私权性质,国家不加任 意干预,由此而导致在证据法中包括举证责任在内的功能运作决定取决于当事人 私立救济的能力。在实际中,当事人的证明能力受制于多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 制,一旦发生其证明能力与法律上应负的证明责任之间的失落,即便为其主张的 事实确属客观存在,但不为法官所认可。可见,程序上的正当无法保证事实上的 绝对公正。

    也有学者反对将法律真实作为证明标准。其主要理由是:第一,从认识论 的角度看,法律真实说不能成立。虽然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难以达到与客观事实绝对一致,但绝不能因此就否定客观事 实对人们认识的判定作用。因为不是客观事实不能与人的认识完全相符,而是人 的认识不能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难道认为人的认识不能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另 外由人重新制定一个标准就能使人的认识与案件事实完全相符合吗?因此,判断 证据事实是否真实的标准依然是客观事实本身,依然是客观真实标准。第二,从 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来看,法律真实说也不能成立。法律规范的实质就是对一定 类型的法律事实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没有真假,其只能是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 好是坏,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的标准。而证据事实则是对案件的发生、发展 过程基本情况的反映,是典型的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才有真假值。价值判断属于 价值论范畴,事实判断属于认识论范畴,两者的认识对象不同,判断标准也就必 然不同。我们绝不能将用来判定行为是好是坏,是合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的标准 当作判断证据是真是假的标准,反之亦然。既然法律规定或法律构成要件根本就不具备判定案件事实是否真实的功能,因此,“法律”和“真实”这两个概念就根本 不能搭配。

    法律真实到底能不能作为证明标准呢?笔者也持否定意见。但笔者认为, 法律真实说不能作为证明标准的原因并不是前述反对者提出的那些理由。前述反 对者对法律真实标准的批评没有击中要害,并不能彻底驳倒法律真实说。原因是 该学者的两个反对理由均不成立。该学者在第一个反对理由中企图通过树立一个 判断真假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信念、命题、判断、语句真假的标准只能是实 在、事实、事物、对象,即客观真实-来否定法律真实不能作为证明标准,并且 以列宁关于图画与模特的关系的论述作为例证。但该学者却忘记了这样一个前提, 那就是任何一个证明标准,其首先必须能够为评判者所把握,具有可操作性。很 明显,模特之所以能够判定图画是否与其相象,是因为模特这个客观事实能够为 评判者观察到。如果模特不能为评判者观察到,也就失去了作为标准的意义。此 时,就只能通过客观真实之外的其他标准来评判了。也就说,判定标准并不具有 唯一性。该学者实际上是承认这一点的。因为该学者也承认没有被人为地伪装或 修改的模特照片也可以作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论者自己也承认除客观事实之 外,还存在其他的证明标准。因为,模特的照片与模特本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同理,“实在、事实、事物、对象”等客观真实有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 之分。现在的和将来的“实在、事实、事物、对象”因其可以为评判者所把握,当 然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供评判者对“认识、信念、命题、判断、语句”的真假进行评 判。但过去的“实在、事实、事物、对象”虽然曾经客观存在过,但却难以为评判 者把握。既然评判者连评判标准都无法掌握,如何叫他评判“认识、信念、命题、 判断、语句”。打个比方说,用过去的“实在、事实、事物、对象”作为标准对“认 识、信念、命题、判断、语句”进行评判就象用一把无形的米尺去丈量土地,叫 评判者如何得出具体结论呢?因此,该学者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批评因其大前 提不成立,自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那该学者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第二个批评站得住脚吗?答案也是否定 的。因为该学者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完全割裂,认为证据事实是典型的事实判 断并不正确。实际上诉讼中的证据判断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众所周知, 证据具有三性:关联性、客观性和合法性。其中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客观性确 实属于事实判断,但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就属于价值判断了。非法证据排除规 则可以说是对证据进行价值判断的典型范例。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若干规定》第68条的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证 据能够反映案件客观真实,但因其不符合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因而不能作为定案 根据。此时对该证据事实的评判明显不是事实判断的问题,而是价值判断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辨明法律真实是不是一个具体的证明标准,首先必须厘清具体 证明标准应当具备的两个特征:第一,任何一个具体的证明标准都是对证明所要 达到的程度的具体揭示。因为证明标准是指当事人为说服裁判者相信其主张,对 其主张形成心证而必须达到的最低证明程度。具体的证明标准的任务当然就是指 出这种程度具体是什么。如当事人的证明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还是应 达到“证据优势”的程度还是其他。第二,作为衡量当事人证明行为的具体的证明 标准,必须与当事人的证明行为相分离。也就是说,评价的标准与评价对象应当 相分离,就象长度需要丈量的木棍和用来丈量该木棍长度的米尺一样。

    法律真实有没有具体揭示证明应当达到什么程度呢?没有。法律真实是指 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 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可以认定为真实的程度。很明显,法律真实并没 有明言这种程度具体是什么,而是转而求助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那实体法 和程序法有没有规定应当案件事实的证明到什么程度呢?考察一下就可发现,实 体法并没有规定当事人应当将案件事实证明到什么程度,只是通过构成要件规定 了具体的证明对象。比如,根据一般侵权归责原则,有四个构成要件:过错、损 害事实、因果关系以及违法行为。当事人在一般侵权诉讼中只需证明这四个事实 即可,无须证明其他的事实。很明显,实体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事实在诉讼中只 能是证明对象而不是证明标准。

    那程序法对此有没有作规定呢?对此需要作详细分析。程序法对证明的规 定应当说非常全面,对证明主体、证明手段、证明方式、证明标准等一般都有明 确规定。其中证明主体、证明手段、证明方式等都是法官认定事实的前提条件, 证明标准则是法官认定事实的标尺。在程序法明确规定了具体证明标准的情况下, 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程序法的规定也没错,但这与根据具体证明标准认定 案件事实并无实质区别。假如,程序法规定的具体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替 换一下的话,法律真实的定义就变成了“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 明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 角度可以认定为真实的程度”。法律真实既然自己就是一具体的证明标准,其内 涵的揭示又怎能再借助另一个具体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呢?因此,法律真实 定义的荒谬性非常明显。如果程序法中没有规定具体证明标准的话,根据程序法的规定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就更无从说起。

    如果进一步考察对法律真实说的论述,就可以发现法律真实说的支持者们 对法律真实的理解并不相同。法律真实或(1)被理解为待证对象、或(2)被理 解为法官最终认定的裁判事实、或(3)被理解为有别于证明标准的证明要求, 并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评判当事人证明行为的标准。第一种情况如,某法律真实说 支持者认为实现法律真实,诉讼证明活动只须紧紧围绕实体法事实的有无进行就 可以了。所谓实体法事实指对于定罪、量刑有决定意义的事实。这些事实包括:
    (1)犯罪事实是否发生;
    (2)犯罪行为是否是嫌疑人、被告人所为;
    (3)实 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4)行为的动机、目的;

    (5)影响量刑轻重的情节(包括从重情节、加重情节、从轻情节、减轻情节和 免除刑罚情况);
    (6)被告人的个 人情况。包括身份事项、责任年龄和有无前科。如果为了解决程序问题, 其法律真实实现只须紧紧围绕程序法事实的有无进行就可以了。所谓程序法事实 是指对于解决诉讼程序问题有法律意义的事实。例如,关于回避的事实,关于耽 误诉讼期间的事实;
    关于影响采取强制措施的事实;
    程序违法的事实;
    执行的事 实;
    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等等。

    我们知道,证明标准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实现问题。只存在确立问题和适 用问题。即立法者应当确立怎样的证明标准以及证明标准确立后,法官如何根据 证明标准确认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成立。当事人在进行诉讼证明时确实无需对全部 案件事实进行证明,只须对实体法和程序法所规定事实的有无进行证明即可,但 这并不属于证明标准问题,而是证明对象问题。因为围绕什么进行证明和证明应 当达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法律真实真是证明标准的话,则无 论当事人证明的是实体法事实还是程序法事实,都应当达到法律真实所要求的程 度。

    第二种情况如某些法律真实说的支持者明确将法律真实看作是证明的结 果,而不是证明标准,并且这一结果是根据其他证明标准判定的。“本文的基本 观点是,诉讼中发现的案件事实是一种‘法律真实’,但是,对于这种法律真实如 何认定,‘排他性’标准并没要彻底解决问题,‘排除合理怀疑’才应当是刑事诉讼 中的证明标准”。[18]换一句话说,该学者的意思就是根据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 认定的事实不是客观真实,而是法律真实。另外有些学者也是一方面大谈特谈“应 以‘法律真实’或‘法定真实’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标准”,另一方面在论及应当确立 何种证明标准时,又主张确立盖然性证明标准。很明显,他们所谓的法律真实是指符合证明标准后为法官所认定的事实,其本身并不是证明标准。

    第三种情况如有学者主张,“在确立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后,我们还应 该明确相应的证明标准。对此,我同意多数学者的意见,应该建立高度盖然性或 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将法律真实作为一种证明要求而已, 而不是将其作为证明标准,证明标准须另行制定。

    退一步讲,如果承认法律真实是一种证明标准的话,将会引起新的混乱, 将会重新出现一元制证明标准的局面。因为民诉法的学者认为民事诉讼应当采此 证明标准,刑诉法学者认为刑事诉讼也应当采此标准,行政诉讼法的学者认为行 政诉讼也应采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那么,法律真实除了可以作为刑事诉讼的证 明标准,还可以作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于是,证明标准只能又回 到一元制证明标准的局面。但打破证明标准的一元制,是很多民诉学者的主张, 也基本上获得了共识。既然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有别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毫无疑问,法律真实证明标准实现不了证明标准多元化的目标。

    第二种观点认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是一个由多个证明标准构成的体 系。笔者完全赞同。但对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具体应当包括几个证明标准, 对这些个证明标准应当如何命名,这些证明标准具体应当适用于那些证明对象, 学者之间显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李浩教授认为包括两个: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 和较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有学者认为包括三个: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特殊 侵权案件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家事案件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与英国的“灵活 性证明标准”、美国的“清楚的、可信赖的证据标准”相类似的中等证明标准;
    较 盖然性权衡程度稍高一些的证明标准和高度盖然性标准。

    三、笔者的观点 由于裁判者不能绝对地认识清楚案件事实,因此不能以客观真实作为民事 诉讼的证明标准。同时为了保证裁判的公正,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也不能太低,即 一方当事人所提供证据的证明力相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所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没有 形成优势时,不能认定该方当事人的主张。还一句话说就是,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盖然性的下限不能低于50.因此,从盖然性的角度看,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处 于50(不包括50)与100(不包括100)之间。

    在确定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盖然性的区间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事诉讼 证明标准应当是一个还是多个。笔者首先认为民事诉讼应当建构多个证明标准,而不是一个。这是因为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包括多个:
    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 实、证据事实、外国法和地方性法规、经验法则。这些证明对象有些制约着民事 诉讼证明标准不能太高,即存在一个最高的证明标准;
    有些着制约着它不能太低, 即存在一个最低的证明标准。最高的证明标准与最低的证明标准之间存在一个幅 度。这个幅度内还存在一个中等程度的证明标准。因此,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肯定 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正是这多个证明标准构成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

    那应当怎样称呼这些证明标准呢?笔者认为,民事诉讼中的三个证明标准 都是以盖然性为基础,区别仅在于所要求的盖然性程度不同。因此,在命名时, 所采概念一方面应当能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另一方面还应当反映出它们 之间的区别。故笔者建议将它们分别称为: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最高程度的证 明标准);
    较高程度的盖然性证明标准(中等程度的证明标准):盖然性占优证 明标准(最低程度的证明标准)。

    这三个证明标准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通过下图加以形象化:
    其中,A:最低程度的证明标准 B:中等程度的证明标准 C:
    最高程度的证明标准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中国民事诉讼证明体制构建论文:民事诉讼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