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审计论文 >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 正文 2019-09-20 09:48:18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近代史论文|近代史

    相关热词搜索: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近代史论文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近代史论文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 全文如下:
    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的现象,即 有生命力的、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史学思潮,往往是和社会历史发 展中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 分。史学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发展。历史研究若想永葆其青春和活力,不能 不关注现实生活。“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学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探讨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内在联系,以及这 种联系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对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无疑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中国封建 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 从本质上说,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呼唤。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 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 军的入侵,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彻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 命运,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已无 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个尖锐的问题。为了实现“救亡图存”这个历史性的 任务,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的真理。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海国图志》的作者,近代中国著 名爱国思想家之一,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他激烈批判封建文化,鼓吹 变法图强,重振国威以洗刷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魏源的思想核心是“悉夷”、“师 夷”和“制夷”,如果说“悉夷”、“师夷”是手段,那么,“制夷”则是目的,即“师夷 长技以制夷”。他还以俄国彼得大帝为例来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俄罗 斯摆脱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始抗衡欧罗巴洲各 国”,俄国“人犹雄悍,未谙西洋技艺”。到彼得大帝时,他“聪明奇杰,离其国都, 微行游于岩士达览等处船厂、火器局,讲习工艺,旋国传授,所造火器、战舰, 反优于他国,加以训兵练阵,纪律精严。迨至近日,底利尼王攻取波兰国十部落, 又击败佛兰西国王十三万之众,其兴勃然,遂为欧罗巴最雄大国”。[①] 应该指 出的是,魏源所说的“悉夷”和“师夷”,并非仅指工艺、科技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包括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以他在《海国图志》论述自己变法图强的思想时,涉 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这部被称作是“简明世界史”的著作中,包括政治、经济、 军事、科技、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教育,以至风土民情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内忧外患 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1898年,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进化论》一 书出版,该书系统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使中国思想界深受震动。

    此后,不少欧美和日本学者的社会进化论著作,陆续译成中文出版,如马君五译 《斯宾塞社会学原理》(1903年)、赵兰生译《斯宾塞干涉论》(1903年)、吴建常 从日文转译美国吉丁斯著《社会学提纲》(即《社会学原理》)、章太炎译岸本能 武太的《社会学》(1902年)、麦仲华译有贺长雄的《社会进化论》,以及欧阳钧 译远藤隆吉《社会学》(1911年)等。进化论日益深入人心,使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成为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变法图强的新的思想武器。

    进化论作为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同样猛烈 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成为当时新的史学思潮的理 论基础,它的出现向“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封建传统思想,以及 “一治一乱”等 封建史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初,梁启超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 础,发起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 ,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序 幕。他认为“史界革命”的意义远超出学术本身,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史 学是社会的折射,中国史学的陈腐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不能立于世界之林。

    梁启超对封建循环史观和进化史观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循环是“进 化有一定之时期,及期则周而复始”,而“进化者,往而不返者也,进而无极者也, 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②]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多次阐释其历史进化 思想和进化史观,他说:“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 世界也”, 而且“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③] 因此,他强 调历史学的性质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迹”,而历史学的精神则是 “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故”。[④] 进化论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联系。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 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推翻帝制,积极捍卫共和制度,为改造旧中国 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宝贵遗产。应该指出的是, 社会进化论不仅是孙中山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他的整个政治思想的基 础。他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后,“则进化之学,一旦豁然开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为之一变”。孙中山将达尔文进化思想与其政治理想结合起 来时,突破了生物进化论和一般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局限。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分 成物质进化时期、物种进化时期和人类进化时期三个阶段。他强调人类的历史是 一个由蒙昧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但又反对人类社会的进化照搬动物的进化过程。

    因此在人类进化时期,应当用 “仁义道德”代替“弱肉强食”,用“互助”、“仁爱” 代替“竞争”、“杀戮”,只有这样,才能消灭种族压迫和仇视,实现“天下为公”的 美好理想。[⑤]二 早在19世纪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即开始传入中国。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开始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时,王韬和张宗良撰写 《普法战纪》,记述了巴黎无产者的伟大斗争。20世纪初,留日学生马君武、朱 执信等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并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 党巨子所著书记)》、《德意志革命家小传》等著者中,评述了《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传播,社会主义 思潮逐渐成为有影响的社会潮流,这是和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 传播,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产生着更加重要的影响。正是在中国旧民 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史学异军 突起,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坛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不 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核心,而且也是当时社会思潮之一的社会主义思潮的 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 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李大钊等开始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向封建主 义史学和当时颇有影响的历史进化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919——1920年,李 大钊在《新青年》等刊物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克思的历 史哲学》、《史观》、《研究历史的任务》、《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 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表明他已彻底摆脱了庸俗进化论的 影响。李大钊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还对史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初步进行 了唯物主义的概括,强调“发明历史的真义的是马克思”。[⑥] 1920年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唯物史观研究》,同时还 开设《史学要论》、《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如果说《史学思想史讲义》是我国 最早用唯物史观总结西方史学发展历程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专著,那么,1924年5月出版的《史学要论》,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 著。他强调历史研究不能脱离先进世界观的指导,历史学应该重视理论的概括和 总结,不能永远停留在史料的记述和整理上,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大革命时代的产物,它自诞生 之日起,就同中国革命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 的历史与现实,自觉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继李 大钊之后,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的优秀代表。他们不仅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历史学家,而且是自觉投入争 取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坚强战士。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努 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历史学研究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史学思想和一部部精品力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宝贵财富。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之后,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究 竟经过了那些社会经济形态这不仅是重大的史学理论问题,而且是当时中国革命 的现实问题。它涉及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界各国有无共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 义学说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学说,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 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究竟经过了那 些社会经济形态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在实 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和世界各国有共同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是符合 历史矛盾运动方向的产物。这不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也使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锻炼和考验。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没有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就没有新中国。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马克 思主义史学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三 以上简略的回顾使我们认识到,在20世纪,史学理论研究作为中国历 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到,作为史学理论所依托的有生命力的史学思潮,往往和反映社会历史矛盾 运动发展趋势的社会思潮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 是分不开的,史学思潮同样也是社会思潮,或者说,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重要 组成部分,如上世纪初在我国广泛传播的进化论—进化史观,以及后来代替它的 唯物论—唯物史观等……,当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发展历史上,还曾出现 过其他种种史学理论或史学思潮,但很快就消失了。它们之所以昙花一现,成了过眼烟云,是因为它们脱离了史学自身发展所离不开的时代的需求,脱离中国史 学所依托并深深扎根其上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最初都是少数先进知识 分子个人的选择。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20世纪初八国联军 的入侵,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魏源、严复等 宣传社会变革和进化思想,以“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为核心的社会进化论风靡 一时, 救亡图存、求强求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他们的选择符合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个别人的 选择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以至整个民族的选择。梁启超等顺应历史大势倡导新 史学。这样,以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新史学自然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并对 中国新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样,李大钊、蔡和森、李达、瞿秋白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当时对唯物 史观的选择,虽是少数人的个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符合历史矛盾运动的前进 方向。尽管最初这种选择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并不大,但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所以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农革命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相结合,少数先进分子的选择逐渐成为阶级的、社会的选择。历史唯物 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社会思潮,而且也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他的发展总是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不难看出, 任何一种反映社会要求的崭新的历史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历史学思潮,同提出 并发展它们的人们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的特定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同样,任何一种历史观、历史思潮也 不可能超越历史;如同任何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一样,也不可能随心所 欲地创造出历史学的理论和史学思潮。那种脱离历史学和社会发展实际,凭一时 的冲动和激情,动辄就宣布有了什么“创新”,或想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体系来,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理论是基础,任何一次史学实践的 重大发展,都是以理论的进步为前导。在古老的历史学中,史学理论是常青的, 从而使历史学永葆青春,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因。“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科学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人们在实事求 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冲破了极“左”思潮影响下盛行的种种精神枷 锁, 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不加分析地将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 统统接受过来,对精华和糟粕不去区分,并企图以此来“改造”中国历史学,显然, 这些既脱离中国史学传统与现实,又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种种主张是不可取 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当前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历史的潮流, 将历史研究同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紧紧联系 在一起,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在不断加强历史学基础研究 的同时,重视对策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即使是对“古老的过去” 的历史研究,也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只有从中国史学和中国社会的实际出 发,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认识功能。这样,历史学不仅在 推动积极的社会变革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在这过程中,自身也将不断完善,在 社会和学术的实践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 魏源:《海国图志·俄罗斯国总记》。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

    [③]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六十》;
    《自由书· 成败》,《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二》。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 [⑤]《孙中山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41-142页。

    [⑥] 《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第678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近代史论文|近代史》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