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正文 2019-10-25 07:38:15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摘要]准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涵,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融合 构建的根本原则,探讨推动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 尤为迫切而重要。构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基本路径为:在教学路 径上“融”,增强互补实效;在施教主体上“合”,打牢素质基础;在学术研究上“统”, 搭建融合平台。

    [关键词]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路径 2014年9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接见云南民族大学留印学生时指出:“要砥 砺品德,笃志好学,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正确方向的指引,为促进少数民族 大学生全面发展增添了正能量,同时也为民族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 人”赋予了新的涵义。近年来,民族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作为立德树人的 重要载体,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纳入日常教学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均 归属于育人体系,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和德育建设,有效融合施教路径,有助于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有助于大学生 健康成长。对于民族高校来讲,应促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促进施教主体 种好综合育人的“责任田”,担当核心价值培育的“承载体”及推进民族团结的“动 力源”。为此,准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涵,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明 确融合构建的根本原则,探讨推动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科学 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一、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概述 (一)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 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 康的教育实践活动。[1]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民族高校大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穿插运用课堂讲授、心理干预、校园文化熏陶等方法,宣讲心理 知识,增进民族感情;在教育目标上,旨在帮助民族高校大学生挖掘认知潜能, 进行自我适度调控,防治心理困惑,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身心抗 挫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民族高校开展系列心理 健康教育课程,既完成了教育教学课业安排、开展心理学术研究、培育良好人格 等工作,又满足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端正动机、培养情感、心理矫正的主观诉求;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按年级和所学专业的不同,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改进亚 健康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 人格的健全发展;[2]同时,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具有不同 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等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学生之 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价 值观。

    (二)民族高校德育的内涵 德育在宏观上是指所有有目的及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 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3]微观层面的民族高校德育是指民族高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基于自身 教育属性,本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原则,结合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 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4]帮助其走出自我闭塞和自我放任的心理误区,有效消解“心理贫困”,[5] 加强自我约束,克服厌烦情绪及疲倦、敏感、依赖、逆反心理,确保其心理行为 不偏向、政治觉悟不降低、人格品行不脱轨。对于民族高校来讲,德育是一种细 节、一种关爱、一种责任,在少数民族学生点滴的日常行为、教师的为人师表、 高校的育人环境中,无不蕴含着人性的塑造、品行的规正、核心价值的引领。从 本质上讲,民族高校德育具有施教目的一元及学生诉求多元、内容认知及内化体 悟、体系精神及方法精确等特性。民族高校应注重吸收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从培 育“人”的德性出发,将“民族文化特色”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三)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1.涵容与内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 中明确指出: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完善道德培育方式,丰富立德树人内容, 持续增强德育的熏陶力和教育力。《纲要》对德育工作职责、教育目标、担负任 务、施教方式及内容的进一步明确,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 和影响,使其知、情、意、行与时代要求相合拍,与品德修养相吻合,与实现“中 国梦”进程同节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和维护其心理 健康,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中的压力和消除不良心理,使他们能从容地面对各种 磨难与压力,防止其采取错误、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6]塑造其民族精神, 提升其人格素养。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虽然施教发力角度不同,教学内容、具体目标及施教路径存在差异,但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所涵容,内驱德育顺 畅开展,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补充。

    2.支撑与依赖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均被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当前, 有的高校将两者进行量分细化,与学业衡量相挂钩,与评比优秀大学生和取得奖 学金资格相联系;注重规范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主动性, 促使其自觉参与各种学生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纵观德育发展历程,其本身具有 较强的民族性,其施教基本原理、原则、内容前后衔接,一脉相承。本质上,它 是一种“大德育”,涵盖着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的开展,能够助力德育施教主体转变观念,主动将系统的心理知识寓于以学生 为本的德育体系。实践证明,教师由权威者到指导者角色的转变,可以有效拓宽 德育的理论传授、榜样示范路径,发挥品德塑造功能,帮助大学生在顺利完成学 业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心理调整,克服自我发展障碍,使其思想上更加成熟、 心理品质上愈加丰富和完善。

    3.独立与一致 民族高校德育依托于“两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将哲学原理、政治 建设融于其中,注重打牢思想品德基础,促使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 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7]为此,两者在 施教目标上有着本质的相同性,又存在运行渠道的不同。从施教内容看,两者有 着明显的区别。德育以转变民族高校大学生道德理念为基点,宣传思想政治理论, 加大优秀品德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将心理专业知识与心理辅助活动有机结 合,关注民族高校大学生情感的培育和个性的形成,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健 康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8]两者各司其职,互为借鉴提升,良性推进民族高 校整体育人工作。

    二、加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所需 高校要发展,改革创新是必经之路。实践证明,不管高校位于何种层次、何种学科领域,只要定好位,瞄准突破点,坚持内蓄正能量,聚力治理短板,就 能充分发挥“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创出高水平的治学之道和办学之路。民 族高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有着厚实的民族学科基础和人文底蕴。事实上, 民族课程构建运行的基础,在于育人本体功能的发挥。当前,民族高校正以“中 国梦”为牵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并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倡导 爱国、敬业、奉献理念,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9]民族高校通过心 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两类学科的有机融合,不断优化育人路径,调整教学资源配置, 进而夯实学术研究的着力点。建立心理与德育双轮驱动的融合发展路径,对于拓 展与其他学科内在的衔接面、促进民族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另外,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交叉内容不平行、互补方法不偏颇、融合目标不 孤立的原则,通过两者教学理念、路径、手段的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符合民 族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育人体系。不仅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心育德,使两项教 育价值实现有机统一,而且能够增强民族高校的“话语权”,提升学科创新的“显 示度”。

    (二)学生健康良性成长所需 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比例。

    他们具有真挚的民族情感、刻苦的学习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同时部分学生 存在心理上的自我封闭、盲目的民族自尊或自卑、单一固化的思维方式、狭窄的 人际交往理念等特点。[10]这些个性特征,在心理品质塑造、核心价值观培育 等方面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为此,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具体教育目 标,将两者教育内容、方法、理念与教育制度相融合,以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德育 的路径,以德育模式承载运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将心理、品德、思想、政 治等因素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而在民族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中栽培心 灵的“生长树”。另外,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中,民族高校要将其作为 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按照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合理排序、科学重组的思路, 既要搞好与其他学科、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学术研究、高校改革发展的无缝对 接,又要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融合任务分析、教学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 教育情境设计和实地论证,通过高校系统规范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 教育体系,促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健康良性成长。

    (三)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所需 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反观我国历年来的民族问题,一些民族冲突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究其原因,部分是由 于社会个体思想道德滑坡、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移、心态扭曲变形导致。民族高校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历史赋予的责任,需要 其固守民族团结的底线,不越违法乱纪的红线。而这些基本素养的获得,既需要 民族团结教育,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支撑,[10]否则高校教育工作将 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要注重启发师生 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两者对教育融合创新的主动性,营造浓郁的融合氛围,探索 科学的施教路径,形成前瞻性研究成果,以提升指导实践的实效性,增强心理健 康和德育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归属于文化范畴。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切合了各种文化渗透发展的现实需求, 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教育发展方向,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知识生产、养成、传播的时 代问题,孕育民族团结要素,增强民族高校人文教育功能。

    三、构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径的基本思路 (一)在教学路径上“融”,增强互补实效 构建运行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径是大势所趋。当前可从三 方面入手。

    1.解构原有体系 针对当前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平行发展且既成体系的现状,应以 德育实效为融合的起始和归宿,强化心理知识的内化和心理干预活动功能,消除 心理教育着力面窄的问题。畅通思想道德修养与形势政策教育主渠道,将理论知 识与心理问题案例相结合,努力在网络、科技、环境道德宣讲上下工夫。

    2.重建融合体系 结合民族高校学生心理特点,以明确教育目标、灵活课堂教学、丰富学习 资源、增强育人实效为基点,破解两项教育融合瓶颈,对接学生现实心理、文化、 实践活动需求,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形成“综合育人牵引、民族专业 支撑、施教内容补充”的新格局。

    3.搭建渗透式教育平台 要固本守基,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理论依托,夯实综合育人的“点”;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规范施教主渠道,链接社会、高校、家庭的“线”;加 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整合施教目标与内容,拓展融合的“面”。同时,可运用收 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方式,积极融入社区、企业、军队及外来 文化,增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普适性、综合性和完整性。通过 这三方面的立体构建,推进两项教育深度融合。

    (二)在施教主体上“合”,打牢素质基础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涉及内容多、涵盖范围广。然 而,最关键的就是施教主体上的“合”,既要规避简单的拼凑、机械的组合,又要 防止施教主体入口无标准、考核无依据的问题。

    1.人无我有,健全队伍 分类优化两项教育教师结构,将熟悉民族政策、精通教学业务、了解心理 知识、掌握德育技能的教师吸收进来,并按照学校、机关教辅、二级院(系)、班 级四个层次,调取不同民族的学生骨干,组建团体,增强融合教育的力量。

    2.人有我优,提升素质 改变当前的“柔性”学习为“刚性”培训,定期组织专题教师学习研讨,并与 教师晋级、评定职称相挂钩,使其教有劲头、研有盼头。针对辅导员队伍薄弱的 问题,在把好“入口关”、“培训关”的同时,组织其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心理动 态,摸清德育底数,增强心贴心、面对面帮带效果。

    3.人优我专,突出特色 针对一些民族高校学生自我封闭、自信心不强等问题,创建融合教育的质 量论证制度,坚持“韧性”原则,注重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连续性。树立勇 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意识,将两项教育融合机制纳入民族高校育人工程,大力排 解学生的烦心事、挠头事。通过“惠生工程”的实施,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正能 量,达到“水利万物生”的效果。

    (三)在学术研究上“统”,搭建融合平台 创办有特色、高水平的民族高校,需要规避同质化的问题,打造特有的办 学理念与风格。当前,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融合是民族高校办学的一条创新之路,而创新的层次与领域必须在学术研究上进行有效的“统”,进而统一搭建融 合的平台,提供创新施教的舞台。

    1.加强“以心育德”实施办法研究 要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研究课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正思想偏差,使其 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基本道理,进而夯实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重点在“以心育德”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下工夫,特别是将融 合内容进行目标分层、过程分层、练习分层、考试分层、辅导分层。同时,要特 别关注集体备课、课堂观察、练习、作业等工作重点。

    2.加强破解“各自为政”模式研究 民族高校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上,要打 破“各行其道”教学模式的桎梏。比如,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善交际的问题, 要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到心理干预的契合点,引导其树立良好的交友观。

    3.加强“以德育人”的路径研究 在加强“以心育德”实施办法和破解“各自为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巩固研 究成果,使民族高校师生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融合教育机制,探索知行合一教学实践模式,引导大学 生加强社会公德的培育和实践,进而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比如,在民族高校建 立德育基地,利用升国旗仪式等活动抓紧抓实传统美德教育的日常行为规范,特 别是与政治课、各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相结合,使学术研究的成果自觉运用 于育人环境体系中。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与德育融合路径必须动态构建,持续改进。为此,民族高校要准确把握融合 的规律,不断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汇聚多方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方案设计,增强 施教主体功能,加大学术理论研究,通过多维构建、科学推进,完成民族高校心 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