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及路径]... 正文 2019-11-05 07:36:46

    [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及路径]哲学依据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及路径

    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及路径 一、引言 关于文化,存在着多个文化学科形态,如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 类学等。对于文化哲学,有学者称其为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然而对于文化本身, 各种不同的概念,莫衷一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界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下,民族文化遭遇世界文化,各民族如何保护和发展好自己的文化这个问题值得 我们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又该如何走向文化大国和文化强 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中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实力,从而可以跻身世 界强国之列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一定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并提出了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那么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自哪里?落实到现实中,我们应本着务实的态度,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有其自身的文化脉络,尤其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建设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牵引。那么从哲 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又具有什么哲学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其“文化”是指哲学意义的“一般”,“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特殊”,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个别”,这就是哲学上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这仅 是从字面上的分析,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后蕴藏着 深厚的哲理,下面我们从哲学(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角度具体探讨 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缕析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继而提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可能路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 恩格斯曾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 思维。”[1]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既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一定体现,关乎到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中国大力发展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力争建设社会文化强国,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现实要求,也是 文化建设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使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这个根基,因为文化不能脱离它的时代。如果文 化建设脱离或是滞后于现实,一般就会出现文化危机。与此同时,文化繁荣的重 要立足点就是切中现实,从而指导现实。没有实践,没有经济、社会等因素,文 化创造、文化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久就会干涸。简而言之,11安徽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实践是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方式不同,文化表 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社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作为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既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的 文化模式也是不同的,如“在原始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由神话、图腾、巫 术等构成的,物我不分的表象化、直觉化的文化模式;
    在农业文明时期,占主导 地位的是由经验、常识、习俗、天然情感等构成的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文化模 式;
    在工业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科学、知识、信息等为主要内涵的理性 主义的文化模式。”[2]然而,文化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决定,文化具有 相对独立性。首先,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存在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此完结了。因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哲学、文化上同样 可以处于领先的地位,可以做“第一提琴手”;
    其次,“文化从根本上不是与政治、 经济等相并列的领域或附属现象,而是人的一切活动领域和社会存在领域中内在 的、机理性的东西,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

    因此,文化作为人的主导性的生存方式,作为社会和历史活动的内在机理,无论 它的存在还是它的变迁,都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运动不可忽略的重要内涵。当文化 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由二元分立的外在并列关系或附属关系,转变为一种机理和 图式的水乳交融、血脉相通的内在依存关系,当然不会再有‘谁决定谁’的‘问题’ 了”[2]41。也就是说文化是内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一般而言,优 秀的文化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性的特征,体现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真正的优秀文 化如同普照的光,不仅仅普照现实,也超越现实。说普照现实,因为文化来源于 人们的现实生活;
    说超越现实,是因为文化引领我们去反思、批判,体验情感的 温暖、理性的张力、人文的关怀,在多重价值选择之中,甚至在诸多悖论之中体 验世间之善恶、美丑、真假、人生之虚无与充盈等。文化正是具有这两种功能而 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它慰藉着人们的心灵,维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安宁,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需要为文化而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始终把文化作为一种附属的东西,认为文化作为精神性的东西可以等 到某个时候再适当补充下就可以了,这既是片面的想法,也是天真的浪漫情怀。

    我们说为文化而文化,如同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其反作用,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 形式,要求我们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品位。形式对内容有其反作用,这里有 其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我们因而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适合内容的各种形 式,注重文化自身的独特规律。通过创造各种文化作品,特别是文化精品,我们 相互理解、交流。文化还需要各种形式,因为人们的文化层次、心理等各不相同。

    这就需要创造出各种文化作品。就是优秀、独特的文化,也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 的文化形式,以此适合人民群众以及这个时代。如中国的京剧、唐诗宋词以及各 种繁体字等,诸多过去的优秀文化典籍、文化作品,必须要进行适当地改造,不 然只能是一味地反复枯燥地学唱、书斋式地自我欣赏。文化的形式可以利用现代 传媒、高科技的手段,给人们更多的直观感受、审美享受。文化形式的不同编排 和组合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单一的“灌输”的形式往往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反 感。形式的改造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重性,具有节奏感、悦耳感,通过形式 上的“和谐”以更好地传递其内容,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当然还有一个文化欣 赏的问题,没有音乐欣赏的耳朵,没有与文化作品共鸣,或者说文化没能打动人 们(与此相反,亦如此),那么,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化作品本身的不幸 或是人们的不幸;
    二是文化作品不属于这个时代,正如同苏格拉底不属于他的那 个时代,需要时间的检验,岁月的洗涤,人们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他的作品。

    (三)辨证否定观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 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 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 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可以说 现在中国出现的文化危机一方面来自于马克思所说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争, 背后的原因在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政治同盟化(如欧盟)等。那 么文化会全球化吗?毫无疑问,可能性不大。然而现实的处境不容乐观,以美国 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冲击着整个世界。文化霸权、精英主义、个人主义等 等扑面而来。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辨证否定原理告诉我 们要批判地继承,吸收积极因素,剔除不合理的消极因素。落实到现实中就要求 我们辨证地看待传统儒家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以及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传统 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关系。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时代的文化,都 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从零开始。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基因,若要不失去自己的文化密码,就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 保护和传承;
    若要建设现代化,走向世界,就必须扬弃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改造,并进行创新,以此发扬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传统的“忠心报国”思想可以改 造成为现代的爱国思想;
    传统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可以改造成现代的人人平 等思想。简言之,对待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可走入历史虚无主义(不加分析地排斥 传统文化)和复古主义(不加分析地一律回归传统文化)的死胡同。对待西方文 化,我们一直秉持积极学习的态度,从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出,我们积极对外开放, 积极吸收外国的文化成果,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简言之,我们不要盲目崇 外或排外,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因素。可是我们 的思维方式经常走入了一个误区,即我们并不是从超越功利的态度对待文化,而 是经常从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目的出发。从中西方比较可知晓,西方社会从工 业革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按照“文艺复兴―――政治变革―――工业革命” 的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最初是从精神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变革到制度改革再到经济 领域革命的,而我们则是从实用的物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文化层面。我们 一层一层的改革显得“被迫”和“无奈”,发现物器层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 运,再到尝试制度改革的失败,最后才想到文化精神领域的根本改变。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了显著的变化,那么在当下的中国,如何对待马克 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上看,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和 现实原因,历史转身到当代中国,我们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一些 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道德素质层次不齐等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 既不可死抱着文本,一直进行文本解读,导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但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科学的批判态度;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下就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无法 从事文化创造,也没有文化创造的源泉和灵感。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是 主要的参与者、创造者。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得 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从事文化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中去,了解基层,了解中国现实的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我们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服务,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旨趣。所以,提升文化作品的层次,就是改造人本身,而要改造人本身,就要积极投身 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落实到现实中去,我们要注意不可脱离群众,自己 任凭想象创造;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加工、提升和综合各 种素材,以文化的各种形式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面貌、人们的现实境遇以及人的 内在情绪。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 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为此,必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还需要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提 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那么在现实的境遇状况中,我们又该如 何具体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加快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文化需要传承,而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大力挖掘古老文化资源的 时候,应该加大产业的转型。如黄梅戏、京剧和皮影戏等等,如果单纯地任其市 场化发展,他们的市场会受到极大影响,有的濒临失传,如皮影戏的传人已经越 来越少,年轻人多半也不愿意学习。很多传统的文化,可以用电影、电视剧等多 种形式来借以表达。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现代转型,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 文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谈得上继承;
    只有具有思想深度、人文关怀和真诚勇 气的作品才可能成为文化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建设得更好。

    (二)促进文化理论的纵横发展文化理论的纵向发展,是指我们需要对各 种素材 进行深度挖掘和思考,文化作品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有什 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作品。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思想的再认识, 对人性的自我反省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加强理性认识,注重思维本身的内在 逻辑规则与包含的自身情感。文化理论的横向发展,是指要有广博的视野,既要 扬弃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外国积极有益的养分。简言之,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 文化“为我所用”。一纵一横体现了我们对待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态度。一纵一横才 可能形成一张张网,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这 一切取决于我们文化所反映的思想深度、视野的广度以及对人本身和现实的穿透 力和把握力度。(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培养文化创新精神 自觉意识的树立和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一 个很长的过程。意识是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的结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依次经历的四个认知过程,在不同的阶 段,人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人的意识提升关键在于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 明晰。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如此,对于自己的文化没有危机感和现实感,就不会 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更谈不上文化创新的可能性。文化创新的精神,更当如此, 它需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实用主义、现实主义转向思辨和实 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注重探讨问题的启发意义、逻辑思辨的互动、现实实践的 挖掘程度以及对人的真切关怀,或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得更好。

    (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能动性,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所有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最终旨趣都是为人本身。文化的重要性不言 而喻,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化”人。那么在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的 主体是谁?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文化建设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首先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 性,落实到现实中去,应该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其次,鼓励人们共同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最后,创新一些文化体制,让人们群众可以更好地参 与文化创造,如可以利用网络评论、探讨和建议,也可以实行公开的文化作品竞 标等活动鼓励大家参与创造。简言之,发挥一切积极的因素,让人们共同参与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去。

    本文作者:章道德 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及路径]哲学依据》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