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哪些_大学... 正文 2019-10-20 07:38:26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哪些_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思考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的界定 “就业竞争力”一词起源自英国,最早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丰富。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国内外学 术界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就业竞争力或就业能力概念来说,国际劳工组 织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 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定义的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 力,在劳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1】对于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要素,至今尚没有一致的定论。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 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瑞士联 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 成功的问题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 成功的5个要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 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对于寻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就 业竞争力,楼锡锦等认为,它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 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并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归 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2】通过综合分析大学 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廖迎春认为,这种竞争力不是个 人各种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通过同化、顺 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综合优势,是大学生个体对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吸 收内化的结晶。【3】柯羽、刘晓凤认为,它不仅是高校培养的“特殊产品”外部 的市场表现,更多的是高校一种内部的支撑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综合体 现,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4】李 娜等人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诚信、责 任心、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5】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竞 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即理想就业、胜任岗位 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这种 能力需要经过市场竞争和工作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证明。它融合了毕业生自身知 识结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思辩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 素,是其把握并获得就业机会赢得赏识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从理论上讲,大学毕业生就业本应该不成问题,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工作 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

    (一)个人因素 1.个人能力不强 相当一部分学生过于看重课堂学习,不愿也没有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忽 略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团队合作意识匮 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角色意 识,竞争优势不明显。个别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 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人文精神欠缺,个人修养欠 佳。在择业时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意向,也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 能力倾向,缺乏主见而盲目从众,在临近毕业时随大流而被动求职,无法适应当 下激烈的就业竞争。

    2.就业观念落后 精英意识仍然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的性格、 兴趣、能力、理想和价值观,喜欢攀比薪水、地位高低和工作舒适度,一味追求 待遇好、稳定性强、发展环境好的热门行业和职业,片面认为到农村、到基层工 作不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在做出职业选择前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其就业期 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走出去” 的意识,不懂利用社会资源、就业网络、就业市场搜集就业信息,喜欢“等、靠、 要”,很少主动求职择业,寻找和把握就业机会的观念落后。不少用人单位反映 部分毕业生缺乏实干精神,理想化情结过浓,不安心本职工作,过分注重眼前的 实际利益,忽视单位长远的发展。

    3.职业规划意识滞后 部分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无特色、职业心理准 备不足,出现瞻前顾后、见异思迁等心理最终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调查发 现,仅有30.69%的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并在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其他被调查者均表 示只是大概了解或知之甚少,或者思考过但没有付诸实践;
    65.7%的被调查者表 示自己有人生目标,但缺乏对目标的详细规划(注:该调研数据来源主要基于笔 者所在高校及河南省周边的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共发放、回收有效问卷6000份,调研对象涵盖了文、史、理、工等多学科大学生)。普遍 存在的现象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少主动了解社会、认知职业和规划人生, 主体意识淡薄,职业责任感不足,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 差,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其自主择业创业。

    (二)学校因素 1.学科专业设置不科学 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 盲目性,导致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重 点专业不明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 统计,英语、法学、国贸等9个热门专业的布点数占本科大学总数的比例近几年 在直线上升。实质上,某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完全没有考虑自身实际,很少进行 相关市场调查,也很少考虑专业长期发展,而是盲目地扩大专业规模。常见的现 象是,在师范大学增加多种非师范专业,在理工大学增加多种文科专业,且都过 于集中在热门专业,造成专业教学质量的低标准,导致对重复专业所需资源的不 必要投入,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新办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大超 过市场需求,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 绝大多数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进一步面向现实社会需求、基层需求来培养人 才,“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人才”、“宽口径、 厚基础”等适合少数学校和少数人的目标却成为多数高校的追求。无论是重点大 学、普通本科学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其培养目标鲜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千校 一面,没有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质量标准。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 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上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创新、重授业轻传 道、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单一。“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片面 重视热门和普遍知识的传授,轻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 提高,缺乏对个性化人才的关注,压制了在某些方面有特殊兴趣和专长学生的发 展。“如果全国所有高校都以‘大众―英才’的复合标准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长此 下去,将出现‘重点不重’,‘英才不英’,大众化难以迅速实现的局面。”【6】人 才培养目标的好高骛远,人才培养层次的统一规划,专门型、专业型人才与实用 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错位,势必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造成不良影响。3.就业指导教育赶不上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 处于初级阶段,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大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集中化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 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方面,缺乏量体裁衣式的职业指导与生涯 辅导。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满足不了学生需 求,就业指导途径单一、覆盖面小,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演练等问题,不 利于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提高择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

    (三)社会因素 1.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 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 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尽管大学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 质群体,与社会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 岗位必定是有限的,结构性失业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已 步入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期,社会上劳动力资源充裕;
    从需求层面来看,就业增 长率降低和就业增长弹性明显下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毕业生 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

    2.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体现国家战略意图 的就业导向激励措施缺乏。【7】近年来,每年都有600多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 但社会并没有做好准备,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成熟,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化就业市 场匮乏,校园内部的双选会或洽谈会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某些中介机构或社 会力量举办的招聘会往往以赢利为目的,甚至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增加了学生的 求职成本,甚至致使部分学生上当受骗。虽说当前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但网络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功能也尚未得到充分利 用,要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3.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毕业生 所学专业、学历层次、生源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是大势所趋。用人单位的招聘理念更加务实,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看重毕业 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与操作技能,更青睐于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工作经验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的拦路虎,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毕业生访谈 中,一些学生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人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减少单位培训成 本,缩短岗位适应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国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和就业促进的措施可以归纳为三大类:需求促 进措施、供给促进措施与供求匹配促进措施。【8】需求促进措施的核心在于鼓 励创业精神,扶持创业行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供给促进措施的关键在于改进 教育培训体系,注重进行市场激励,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从事特 定的职业。供求匹配促进措施重点关注大学职业指导体系的完善,促进大学生顺 利就业和成功创业。实践证明,通过毕业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改革教育 体系、改进市场机制、强化职业指导、刺激创业活动等措施,对毕业生就业竞争 力的提高能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一)毕业生个人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1.提高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专业技能、团队意识、职 业道德等。作为一个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 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 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提高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必须注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应兼顾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双重塑造。要通过科学思维方式 的训练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探索,自觉增强学习能力;
    要学会推销自己,学会怎样 与人相处,努力增强交际能力;
    要善于总结,勤于锻炼,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 训,强化应变能力;
    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勤学好问,增强专业 技能;
    要学会与人相处,自觉融入团队中去,强化团队意识;
    要提高道德认识, 磨炼道德意志,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 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 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明确“我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环 境能支持我干什么”等问题;
    二是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 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三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需要的实 践能力。四是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 素质,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

    3.转变就业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不仅需要高端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 型、技能型人才。大学生要正确界定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的关系,从社会需 要和自身才能两方面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选择。具体说来,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性格、 兴趣、特长、专业等条件,以及外部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因素,对自身职业 生涯和整个人生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规划,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寻找与自身知 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服务社会的 要求结合起来,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高端岗位,盲目追求稳定、高薪、一步到位。

    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时,更应摈弃急功近利思想,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 也可将其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二)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机构,不同类型大学在定位上 应该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对于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 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应注重实践技能培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际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既需要通才 又需要专才,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 培养目标”。【9】培养创新人才关键问题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创新人 才培养全过程,不能因强调通识教育而弱化专业教育,也不能因强调专业教育而 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必须打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一方面要切实通过 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创新,实现二者有效结合,为实施通识教育或宽口径专业教 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除专业知识 传授外,还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探索和创新训练。所以,大学应不断 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专业目录设置应充分适应高校分类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 基本形成了以“985”为主体的研究型大学、以“211”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大 量面向区域地方经济的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各类高校 专业设置的目标要求也各不相同。各类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必须 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市场供需情况和劳动力情况,根据自身 的师资、办学经费等条件合理控制数量,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新增或调整, 要避免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专业规模。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应打破专业界限,进 行大专业教学,实行相近专业自由互换,学分互认,真正实行完全意义上“学分 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应有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 能,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改革,二者是互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不可偏废。要提高大学教育的感染力和针对性,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现实的体验,只有学生亲自 去参与才会获得丰富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创造轻松 和谐的民主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从而强化 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育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化、呆板的说教,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 特点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和建立专业实践、社会实 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 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不断丰富和充实实践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 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入学时就树立为学生全程服务的思想。一方面进行知识、理 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重视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建立由低年级到高年 级的就业指导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和 创业指导。此外,高校必须有紧迫感和市场意识,应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方式, 具有市场开发意识,提高市场应对能力,积极进行市场的开发,为毕业生争取更 多的就业机会和市场,提升毕业生对市场、对自身的认知度,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三)政府应大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市场化就业条件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 素质,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还有一方面是社会因素。虽然学生自 身的努力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对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社会整体形势尤其是政府政策调控对 高等教育及大学生个人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促进大学 生就业,首先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 时,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大学生利益,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择优、 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为那些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大 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1.实施补偿与激励政策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在某些地区和行业,政府应不断加强并逐步完 善大学生就业补偿和激励政策,在户籍迁移、偿还助学贷款、考录公务员、报考 研究生等诸多方面提供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 去,到基层去,并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让毕业生下得去、待得住、留得下。

    2.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国外除了“普适性”的政策之外,还积极采取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的 就业促进政策措施。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强 与社会各界、高校间的沟通,整合资源,确保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的系统性和一 贯性。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全社会,保障的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应重点规范失业保险,将大学生就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生存 与发展的基本自救水平。

    作者:刘守义 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哪些_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思考》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