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近代史论文范文_近代史论文范... 正文 2019-09-23 09:11:40

    近代史论文范文_近代史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史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

    近代史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 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一 《略述我国近代史上的政权更迭》 [摘要]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我国也 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我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 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 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各种爱 国、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相继展开,我国也由此进入民主革命时期。在革命的展 开中,清政府统治很快被北洋军阀统治所取代,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 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迅速取代了袁世凯领导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直至新中国的 成立,我国政权才又得以稳固。本文据此简述了我国近代史上的政权更迭。

    [关键词]我国近代史;政权更迭;革命爆发;救亡图存 一、简述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背景——七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开始不断发展,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形态也基本形成。

    3、20世纪初,我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政府 统治时期。

    4、191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我国开始展开,国民革命运动大规模进行。

    5、1927到1937年,国共进入十年对峙时期。

    6、1937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我国进入了八年抗战时期。

    7、1945到1949年,我国展开了持续四年的解放战争,从此结束了我国的 近代史,标志着我国现代史的开端。

    二、1、我国近代史上的三个统一的历史政权 (1)1840-1912,清政府统治时期,沿用几千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 统治形式。

    (2)1912-1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立起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3)1927-1949,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建立起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政 权。

    2、我国近代史上三个统一历史政权的更迭 (1)清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更迭 1840年,我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鸦片战争,我国被锁近两百年的国 门被外国侵略者强行打开,封建社会的时代注定成为历史,我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展、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的侵袭,我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一些有志青年萌发了 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国内也开始了改革还是革命的争论。清政府的一些守旧派 仍不愿放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府,相继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民间也 相应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然而,国内的一些新青年却认识到改革不能挽 救中国,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我国的封建制度建立新体制才是正确的救 亡图存道路。于是,在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间,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标志着 辛亥革命的正式开展。此时的清政府已无能在遏制国内的革命势力,于是任命袁 世凯为内阁大臣,前往镇压辛亥革命。从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已被袁世凯掌握, 为北洋军阀的统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权的更迭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并未因变法而阻止外国侵略势力的 入侵,而是随着一场场战争的爆发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清政府为摆脱困境,于1895 年任命袁世凯建立北洋军,至此为北洋军阀的统治做了前期铺垫。此后,袁世凯广 纳贤才,搜罗党羽,通过镇压义和团运动最终得到清政府的赏识,更进一步地推动 了其政权的上台。1901年,袁世凯代替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职务,与此 同时,袁世凯利用职务之便,在外广为扩充自身军事实力,终于练成北洋六镇。随着 其势力的不断扩张再加上1911年的武昌起义,袁世凯在自身实力雄厚及其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理所当然地统领起封建军事政治集团,逼迫清政府放弃长 达百年的专制统治,从此,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正式开始。然而,1912年,袁世凯在窃 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权后,又重新回到了专制主义的独裁统治,这一举动无疑 把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到了鼎盛时期。在1915年,袁世凯更是开始了复辟帝制,造成 了各地的军阀混战,最终结束了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年的统治。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权的更迭 随着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发生,蒋介石为反对共产党决定在南京召开 会议,会议上正式决定定南京为国民政府首都。同年四月,举行定都典礼,从此摒弃 武汉国民政府的统治。此后,随着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政策出台后,正 式确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政权。

    综合所述,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替、风云变化的过程。从我国屈辱的近 代史不难看出,若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遵循社会规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中 将会被历史所淘汰。然而,存在不代表合理,但是存在必然是因为有其原因。当然 有个情况需要说明,很多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认为是 一种政权的更迭,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仅仅 是一种政权的更迭,而是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到上层建筑深刻而全面的巨变,马 克思列宁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因此一种全面的社会变动要求一种 全新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应。

    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三 《近代史话语的变迁》 [论文关键词]近代史;话语;革命;近代化 [论文摘要]纵观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在“革命”与“近代化” 两种话语模式中展开。各个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规定其研 究方式。左右其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语的变迁过程的回 顾和述论来解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中国近代史话语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和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为代 表的“革命”话语,前者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来构建中国近代史话 语,后者以帝国主义侵略为主线构建中国近代史话语。两种话语随着20世纪中国 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其角色地位在一定时期互相变换。1949年以前,近代化话语 是正统、是中心,居主导地位。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正 统,近代化话语则被边缘化,其角色正好互换。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 出了大量从近代化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的论著,近代化话语日益受到学者的青 睐,近代化话语有趋向主导地位的态势,保守地说至少可以和革命话语平分秋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外交问题影 响中国的内政非常深刻和直接,许多内政做法都是以外交举措为转移。帝国主义 在中国扮演着控制内政的重要角色,因此20世纪初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多是从外 交史起步。刘彦著的《中国近时外交史》1910年完稿,重点探讨中西关系。蒋廷 黻1923年从美国回国后首先着手近代外交史的研究。这一时期近代史和外交史合 二为一,外交史的研究是广义的外交史研究,即“所有中国对外力挑战的反应之 种种内政的举措与变革的研究,所有中国不同阶段内的自强的努力,如不同的维 新运动与革命运动的发动与发展,均列入范围之内。因为这些内政举措与变革的 原始推动因素,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无不可以从中发现一条‘外力’影响与操纵 的线索——这是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与拥有完整主权与强大政权的近代大国, 很不相同的一点。”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是从外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 代的进程,这是时势使然,既是历史发展的真实情状,也是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思 想成果。

    同时20世纪初,革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革命史研究在这一时 期也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辛亥革命期间,为了更多的为现实服务,为政治需要提 供理论武器和宣传工具直接导向了革命史的研究。辛亥革命以后,研究辛亥革命 及孙中山成为研究革命史的新热点。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郭孝成的《中国革命 纪事本末》,“条理清楚,叙事比较确切扼要,为人们所熟悉和经常引用。”用唯 物史观研究革命史以华岗1931年出版的《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为代表,初 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史的研究体系。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大都从现实政治需要 出发,把政治和历史熔为一炉,以历史论证现实,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虽然 这一时期的研究水平不高,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具有开拓和奠基的作用,为20 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话语的确立奠定了初步基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适应民 族抗战到来的形势,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始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感应现实和社 会的需要,在30年代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史作为学科体系的研究开始兴 起。两种话语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罗家伦1931在《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集刊》 第二卷第一期发表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罗家伦的这篇文章, 可以说是提倡科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纳入主流史学 范畴的呼吁,作者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和方法的论述,奠定 了此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体系”。此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罗的呼吁下和现实政 治的推动下,产生了两种研究思路:一种以蒋廷黻、陈恭禄为代表运用西方研究 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话语;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 表,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话语 对于20世纪30年代几乎同时出现的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陈恭禄 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形成的中国近代史话语,欧阳军喜在《20世纪30年代两 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一文从四个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关于中国近代社会 的性质与历史主题;关于中国近代事与人物的不同解说;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与中 国近代历史经验的总结;两种话语的思想渊源。欧阳先生的结论是“历史是多么深 入地介入到现实政治之中,或者被社会政治介入。如果我们离开30年代初中国特 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离开当时国、共两党关于中国道路的争论,离开当时的国际 社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两种中国近代史,无法理解为什么 同一段历史却有如此不同的两种认识。”笔者认为作者在文中的分析是相当深入 的,其结论也非常平允。遗憾的是作者对当时服务主流意识形态中国近代史的力 作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外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构建的近代化话 语少有论及,仅在两种话语的思想源源中略有提及。笔者认为与当时蒋著在学术 界的地位及后来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不相称,要完整的了解1930年代确立的近代 化话语必须对蒋著进行详尽的分析。蒋著所构建的近代化标准,反映了当时中国 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急剧转型的现实;反映了当时学术界正在进 行的近代化问题的讨论;反映现实中近代化的困厄。他将眼光转向了中国近代化 的历程,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成败得失,为当时中国历史提供借鉴,表现了作 者寻求救亡之道的责任感。“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成为了这一时期影响很大 的代表作。蒋著《中国近代史》围绕着中华民族是否能走出落后的‘中古’状态进 入‘近代化’,能否废除狭隘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组织一个‘近代化的民族国家’ 这一主题”。“这部仅5万余字的近代史,完全是一政治史为经,以事件史为纬, 以点带面,一线相系的典型作品。它的影响,根本就是这一构架所体现的史学功 能符合了抗日救亡这一政治需要”。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所构建的分析模式与话语系统对当时乃至 以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廷以说过“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 史之学科研究实于罗先生(即罗家伦)同开风气,直接间接,编者亦受其相当影响”。

    1965年考古学家李济也指出:“他(蒋廷黻)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 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了几个基 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一大堆原始材料点活。”余英时认为蒋 廷黻是一位对费正清“发生了定型作用的史学家”。故论述中国近代史话语就无法 避开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话语必须论述蒋 廷黻、陈恭禄、李鼎声三人的著作,他们分别代表了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中国 近代史研究,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中国近代 史研究。三者反映了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不同 人群对近代中国不同的思考。

    “近代化”话语和“革命”话语在1930年代形成后起角色互相变换。在 1949年以前“近代化”话语居主导地位,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占绝对统治地位, 1980年代以后,“近代化”话语对“革命”话语形成强大的挑战,形成了两种话语的 对峙阶段。

    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所构建的中国近代话语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础,因此他的《中国近代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 派的滥觞,其主要以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为线索组织历史事件,主要集中于半殖民 地形成过程的考察,对半封建社会及人民群众反侵略的一面重视不够。最早阐发 毛泽东阶级斗争历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范文 澜的《中国近代史》(上篇第一分册)。这本半部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人民的反帝 反封斗争为基本线索,以阶级斗争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上起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下止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它的出版标志着阶级斗争为指导的“毛 ——范近代通史体系”开始崛起。胡绳的《帝国主义和中国政治》所构建的“革命” 话语是以政治史为分析框架,所依据的理论是毛泽东的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 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 走狗的过程。他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演变为线索, 分析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侵略相勾结的过程,中国人民如何对外来侵略作出 反应及在反应中逐渐成长的过程。胡绳的《帝国主义与政治》和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上篇第一分册)对中国近代史革命话语产生深远影响。在建国初期,“大 多研究者认为,只有根据他们提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这两本书对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解释,后来成为许多研究者进 一步研究的基础”。因此这两部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革命”话 语的基本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革命”话语初期的代表作。20世纪30 年代开始发端的“革命”话语经过50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和1956年 全国高校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的产生,到60年代初,“革命”话语形成了完 整的分析框架。它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为理论指导,以阶级分析为基本研究方 法,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基本线索,以一条红线、两个过程、三大革命高 潮、十大历史事件为基本构架,旁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史和边疆少数民 族,力图揭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五四运动前夕近代中国80年中间半殖民地 本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反映这一完整话语权的第一部著作是1958年湖南人 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增平编的《中国近代史》,该书“采用了一些近年来我国学术 界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文化史的论述和整理的材料,在各个重发展要阶段上, 对经济状况和文化动态做了适当的概述,企图说明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与阶级斗 争的内在联系,以避免使中国近代的阶级斗争,即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 激化和暂时松弛及其多种表现形式,成为单纯政治事件或一连串的内外战争。从 而使这一基本线索贯穿着全部社会生活,窥见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而真 正使这一话语得以形成共识的,则是出版于1981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在此期间和以后出版的数量众多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材,只有肥瘦的不同, 在体系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在1930年代发端的“革命”话语由毛泽东奠 定,经范文澜阐发,到胡绳最终完成,中国近代史“革命”话语成为当代中国近代 史的主导话语。

    “革命”话语体系框架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对革命史、政治史给于了 足够的重视。却忽视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结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关注不 够,对统治阶级活动及其政策、民主制度研究非常少,使得人们难以看清近代中 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同时阶级斗争观点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简单化的毛病。“以 阶级斗争代替一切,容易忽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三次革命 高潮’作为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既难涵盖革命以外的社会改革运动,又难 以反映丰富多彩、万象杂陈的历史内容。所以传统的中国近代史体系缺憾,一是 太重政治而轻其他,结果是只见国家没有社会;二是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而忽视其 他社会力量,结果是多元发展成为了一元线性公式。”同时对政治革命的研究也 未能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视角来审视,对暴力革命、革命破坏过于重视,相 对忽视了非暴力革命和革命后的建设的研究。1990年代前后,也有部分学者用近 代政治革命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的革命,使得革命的内涵进一部丰富,“革命” 话语更加圆满丰韵。耿云志曾提出“我个人一向以来把清末以来开始的,以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目标的斗争,不论是暴力的 还是非暴力的,都看作革命进程中的一种前进运动”。革命固然是政治参与的爆 炸性的极端事件,没有这种暴发,就不是革命。然而,一场全面的革命还包括另 一个阶段,即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并使其制度化的阶段。也就是革命含义不仅包含 破坏部分还包括建设部分。笔者认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郭世佑的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弥补了以前革命话语的不足。作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 表的暴力反清战士和民主立宪战士是政治革命的主导力量,而梁启超、张謇等人 为代表的忠诚的君主立宪者试图改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所做的种种尝试,以及 他们同民主立宪合流之后所作的有关努力亦属于清末政治革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笔者认为作者在该书中有关政治革命的论述表现了作者的见识和眼力,作者吸取 了当代西方政治学和现代化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丰富了革命的内涵,拓宽了“革 命”话语的研究视野。

    20世纪80年代起,“近代化”(或现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 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 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要求改进和突破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内在要求,也是上 承19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成 果输入的结果。近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具 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术一般认为,近代化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人的近代化。

    在20世纪60年代,因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史学界认为西方的近代 化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对抗唯物史观,抹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的反动思潮。

    在那种学术语境中很难从近代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更不用说吸取其合理 内核。1980年代后以罗荣渠等学者为代表,对近代化理论进行了合理的吸收和批 判性的改造。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 发展的中轴转动”下,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构架”。也有学者认为“一百 年的中国近代史不仅仅是一场革命史,一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 史”。现代化的视角介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其代表性的 著作有: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3年版),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胡福 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许纪霖、陈达凯 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4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周积明著《最 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陈勤、李刚、 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不可逆转的改革》(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史元芹主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等。

    在用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时,不少学者认为:从中国现代化 开始启动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的最后历程,中国社会的一切变迁、动荡、冲突, 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经济结构转型、意识形态更新,都包含在现代化变迁 的大框架之内,都可以在现代化这一宏大的主题下重新解释,中国近代史上的重 大问题、重大事件、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与现代化有关的各种人物都可 以进行整体研究。这种做法是把现代化作为近代中国的主题,以现代化为主线来 解释中国近代史“近代化取向(特别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所采用的形式)则把中 国描绘成停滞不前的‘传统’社会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赋予生命,把它从永 恒沉睡中唤醒。”“这种模式对比较全面公平理解中国近代史,当然会造成灾难性 的后……没有西方,不可想象中国会发生任何近代化的变化;同样不可想象的是, 除了近代化外还有任何变化称得上重要的历史变化”。柯文所说的美国汉学界对 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的弊端,此种弊端在大陆的中国近代研究中也一定程度存在, 可以说这种弊端在大陆中国近代史现实研究中也有所体现。考察整个中国近代史, 要看到争取民族独立的紧迫性,同时也注意到现代化过程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 的作用;在考察视角上既不能只注意到民族独立这一面,忽视现代化过程,也不 能只看到现代化过程而忽视民族独立这一面。二者在历史实际发展中不能相互取 代。

    从现代化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目前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总的说 其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学者服务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表达了中国近代史学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正如章开沅先生所说:“历史学家的 参与,不仅拓宽了现代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现代化研究中的科科技整合, 同时也对历史学(主要是中国近代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 说,就是为历史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与现实的契合点。”关于现代化视角研究中 国近代史的意义,有学者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主线及解释体系等方面做 了具体介绍,认为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起到了改造原有的学科体系的作用,丰 富了原有学科的主线;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解释体系;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研究 的内容结构。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冲击了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改造了 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使中国近代史研究出现了多种话语并存和相互竞争 的局面,使中国近代史研究能逐渐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干预。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从其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学术,而且深受 当时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近代史研究被纳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当时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的依据。在阶级斗争紧张、激烈的时代里,近代史研究者往往集 学者和政治代理人于一身,将学术当作救国和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借中国近代 史研究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他们所构建的近代话语体系,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政 治主题。他们的政治理念,深深的渗透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文本中,反映了 不同时代政治主题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因为与中央政权关系的远近而呈现出不同 的学术地位:20世纪30—40年代以蒋廷黻为代表的“近代化”的研究居于主流学术 地位,以无产阶级的“革命”研究居于边缘地位;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政权的变 更,两种话语的角色正好互换。“近代化”话语无容身之地,被大陆学者遗忘。文 革期间,“革命”话语被扭曲,近代史研究处于停滞乃至倒退的阶段;20世纪8090 年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现代化”成为中国政治的主题, 原有的以“革命”话语权难以保持主导地位,以“现代化”为主线的近代史研究成为 学术的焦点。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和现实性。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回答 交流”,“过去的事件跟眼前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对话”,“是今天的社 会跟昨天的社会的对话”。可以说历史研究是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现 实中存在的历史根据、历史传统、历史连续性,并回答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的问 题。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从本质讲,就是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故中国 近代史就无法割断与现实中的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一面被彰显 得特别鲜明。由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与现实联系特别紧密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史研 究的政治功能必须受到重视,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应通古今之变,重视中华 民族的连续性,更应围绕提高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和人格的完善来定位中国近代史 的社会功能,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的基本史学功能。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近代史论文范文_近代史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