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 正文 2019-12-29 07:27:21

    【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思考

    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思考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 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 整体的74.7%。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作为载体,广大网民积极触网用网所进行的 各种现实与虚拟活动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各个因素,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 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了解网络文化内涵,辩证分析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 发展的矛盾与现状,统一提出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引导 学生利用网络主动進行思想修养,发挥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在网络文化这个 大染缸里自持(自我把握)、自助(自主行动)、自为(自我管理),有利于充 分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消解消极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的 不利影响。

    一、五大特性突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境遇的网络文化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革命性技术的采用,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同 步的[1]。著名传媒家麦克卢汉曾经断言: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 环境。[2]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拓展,意味着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跨时空的信息 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造就了人类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样态和网络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渗透与发展,是在网络技术、信 息产业发展下,人们从事各类网络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一种人类全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是文化创造与 传播的新工具、新环境,在文化创造传播过程中,网络具有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是网化文化化;
    文化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网络技术作为工具理性和文 化精神作为价值理性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化网络化。网络技术本身就是人类创造 的物质财富,其本质也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技术文化,体现技术特征,如虚拟性、 交互性、共享性、时效性;
    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环境,体现文化精神,如自由性、 多元性、平等性、开放性;
    无论是作为工具的网络还是作为环境的网络,都有社 会的人的参与,都是人化的结果,体现主体特征,如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 集群化等。

    二、五个并存辩证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现状。(一)一元价值主导与多元文化碰撞并存 网络主流文化宣传坚持一元思想指导,即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实践上都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网络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的阵地和载体, 但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 的碰撞,推动各种价值观之间的激荡冲突,世界多样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国学者亨廷顿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 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 快、更深入。[3]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网络文化之核心也应该是网络上意识 形态的教育和宣传,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的本质 是统一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开放性、受众的易影响性,通过隐藏着他 们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文化作品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各种 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争相宣传、彼此交锋,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多元 文化引发大学生价值理性的丧失、价值选择的迷惘和价值行为的盲动,呈现出双 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状况。

    (二)道德意识丰富与道德行为失范并存 网络革命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交往实践,拓展了交往范围,引起了社会 各种关系的复杂交错,并产生了一系列网络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突 破了物理空间限制,发展到了网络空间中,使大学生包括道德关系在内的各种社 会交往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网络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自由、平等、共享,在调 整多种现实、虚拟网络上的关系和建立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青年学生意 识到诚信友善、自由平等、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明确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当发生冲突时,又促进了青年学生道德意识新的觉醒, 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意识。但是,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以 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为约束的,而网络上虚拟活动、匿名身份的人在很大程度上 摆脱了传统规范的约束,加之薄弱的网络立法和缺位的法律制约,导致大学生道 德自律能力薄弱、道德判断标准宽松化,由此产生网络语言暴力、扰乱计算机储 存、发布网络虚假信息、偷窥个人隐私、制造传播网络病毒、参与网络诈骗、网 恋网婚等道德失范行为。

    (三)学习方式多样与思维简单片面并存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载体开放的各类知识学习平台发展了大学生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 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慕 课、网络公开课、在线教学、云教室等新兴教学平台,学分银行、学位转换立交 桥等学习成果认定,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但是網上教育资源种类繁多、零散且 不系统,信息大量冗余、凌乱分布,导航功能不强,学生往往在层层链接的过程 中迷失方向,走马观花,产生碎片化的吸收,留下来的都是些零碎的印象;
    搜索 引擎的便捷引发搜索引擎依赖症,惰性、依赖习惯不利于学术思维的培养;
    网上 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与社会接触,缺失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协作关系, 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信息获取便捷与信息处理困难并存 网络文化具备的边界开放、容量无限、低端消费、传播快速等特点为大学 生创造了一个信息的海洋,学生面对的就是全球信息,享用的是整个网络的计算 能力和应有程序;
    集文字、音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达方式增强了网络信息对学 生的吸引力以及学生对新事物的探寻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学生在不断探究搜索过 程中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了信息意识和信息化使用水平。但是,哲学研究 发现,当网络上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 量,反而开始制造压力和混乱,妨碍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4]。面对海量的信息, 有些还是非理性、偏激片面的信息,以及淫秽的色情、暴力的文字、格调不高的 文学作品、粗俗的网络语言等,往往使涉世未深的学生应接不暇,兴奋点和注意 力长期浸泡在杂、奇、新的各类信息中,无法合理有效地获取、评价、处理、利 用、交流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陷入信息恐慌,雾里看花,对于稍纵即逝、无法 把握的信息或兴奋、或迷惘,情绪起伏不定,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焦虑不安、精神 疲惫。

    (五)虚拟关系全面与现实交往冷漠并存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 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5]。网络突破传统社会交往空间,提供更为自由、平等、 开放的交流途径,实现层次丰富的交往体验,达成多样化的交往目标。学生克服 自身局限、身份局限、地域局限、资源局限,在与世界进行一对多、点到面、多 维交叉的普遍交往中强化自我意识,满足作为社会个体的多种需要,发展各方面 能力,通过现实与虚拟的多种沟通,稳固原有的社会关系,创造全面的新的社会 关系,最终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更加放下顾虑、敞开心扉、 展现真实,倾诉心情、排解压力、放松精神,达到较好的心理状态。也正因为网络人际关系虚拟化,使人的身份变成一串字符,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 糊,用户隐形人使学生缺乏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认知,过多的依赖网络交往,一旦 真正回归现实,却不知所措;
    有的学生出于各种需要而进行过多的角色扮演极易 导致自我意识的迷失;
    人机交往缺少可视性、温度感和人情味,缺乏情绪体验和 情感互动,使人际情感产生弱化,人际交往关系逐渐冷淡。

    三、五个结合统一网络文化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

    (一)主导与自主相结合,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德育双方在身份上应更加具有融合性,发挥各自 的主体性,在平等基础上互动共进与疏通引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主客体关系。一 是教育者必须树立网络文化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明确意识,自觉地能动 地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 络文化的主导者和正确思想观点的代表者;
    二是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受教育者的网 络主体意识,提升受教育者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这一主体性价值,调动受 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引导受教育者正确选择、分析、评价网络信息及发表网络 信息,自主做出合乎现实要求的理性行为;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空间作为思想观点 的自由市场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形成启发式、互动式、对话式、讨 论式的思想引导方式和德育教育方式,以正面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接受和形成正 确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并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引导舆论;
    四是利用众筹的理 念整合网络思政工作合力,集众人智慧与热情来做网络思政工作。

    (二)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推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侧改革 互联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网络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进步不相容, 就违背了互联网的本质,就抹杀了互联网的先进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 侧改革,用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学生爱听爱学肯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吸引 学生。要把握内容的原则性和形式的灵活性,发挥强大的引领力,引导、培养受 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全方位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 需求,做学生精神成长优质营养的供给者。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质量, 建立包括网络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综合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既有丰富的理论,又 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需求,富有针对性和现场感;
    二是将大学生的日常 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日常的 网络文化生活、学习、商务、娱乐、交往的过程中,呈现为一种对日常网络生活的引导作用;
    三是善于转化语言,从大学生生活中提炼新话语,整合线上线下的 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打造网络文化精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发挥网 络文化以文字、画面、声音、图片等多重表现形式为载体,给予学生感官多重刺 激,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原本抽象的概念,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网络 技术演绎并展示出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浅显易懂的文化,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 变为动态。

    (三)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马克思主义提出:工具是人的延伸[6],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在《理解 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7],网络是人的延伸,网络文化是人的所有本 质的延伸,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既指在用好传统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挖掘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指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进行改造、调整、转换,以适应在网络文化平台上使用。一是重视传统思想 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我国思想工作的理论总结、实践 积累与经验积淀,只能调整加强,不能减弱,更不能主动放弃;
    二是主动开发新 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如手机报渗透法、微博评论法、微信讨 论法、QQ 网络竞赛法、网络对话法、网络形象教育法等;
    三是调整发展传统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使之与网络相结合,产生现实与虚拟相统一的新方法。如实践 锻炼法可以发展为网上模拟实践锻炼法,理论教育法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传输声音、 图像、动画等形式的教育信息等;
    四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 教育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完成转变;
    五是了解网络文 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上网就灵,网上的功夫也在网下,探索网上引 导与网下教育相配合的机制,建立一个网上网下联动的新格局。

    (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营造良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坚持依法的他律治网和依德的自律护网有机结合,使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生态环境的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政策法规和网 络文明等诸多要素协调发展、相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一是从组织机构、专业队伍、文明公约、管理办法、处罚措施、信息举报以及技 术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组织管理;
    二是坚持依法治网,建立适合中国 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規体系,把网络文明纳入法制轨道,强化网络法治,约束和规 范人们行为的具体表现,净化网络环境;
    三是坚持以德治网,内化和培育学生自 律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法制观念,提高学生遵守和维护网络法制的意 识;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8],网络文化的无他人在场性更需要将这种慎独的自律精神纳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培养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自觉,努力做 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 的新一代四有中国好网民。

    (五)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加强校园新媒体设施建设与管理,构建多样化的网络教育媒体支撑平台。

    一是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主动在门户网站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占领思想阵地;
    二是建立知名教授、辅导员工作、学生工作、学校各部 门工作等博客、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众号,学生建立班级QQ群、微博、朋友圈 等互动交流平台;
    三是探索手机与思政工作的结合,利用即时通讯,搭建思政新 平台,提升到达率;
    四是理顺校园BBS,利用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等传播理论, 引导正确舆论走向。

    网络技术的使用也要以人文关怀为前提,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将思想教 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相结合,满足学生思想提升、社会化发展、素质进步的需 要,真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和理解学生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和道德需求,加强心理疏导和情感安慰,营造温馨舒适的话语氛围;
    尊重受教育 者个体差异,分层推进,化解矛盾,增强自身的感染力和话语权的影响力。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