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财务控制 >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积极... 正文 2019-11-25 07:32:37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

    相关热词搜索: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摘 要: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 理学领域全新的研究 热点之一。以往对 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个人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的阶段和关注韧性形成 的动态过程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文章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 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介绍多种心理韧性测量工 具;并以心理韧性当前的研究现状为依据,阐述未来研究的 发展趋势:开展实证性 研究、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实施干预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策略;评估;现状与趋势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西方一些研究者 发现在面临同样的不利情境时,有些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显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另 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这种逆境适应中的个体差异现象促 使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的概念。

    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目前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扬弃了以往关注 问题心理的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个体自我实现和各种积极的心理潜能。文章 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心理韧性各阶段发展中产生的概念和机制模 型;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 现的策略;对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予以介绍;最后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为基础, 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 心理韧性的发展沿革 1.1 早期(1970~1990)——探索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阶段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 在对韧性内在特质因子和外在 环境保护因子的探索上。此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 Werner、Garmezy、Rutter等[1]。

    Werner及其同事自1955年开始在夏威夷kauai岛进行的一项为期32年 的研究成为心理韧性研究领域的先锋。他们发现三分之二的儿童在经历不利情境后仍然发展良好。与其他产生心理 社会问题的儿童相比,这些儿童身上存在一些 相似的特质,包括女性、强健的体格、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强、包容、具 有成就动机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自尊。同时,Werner还指出温暖关怀 的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孩子应对困境亦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Garmezy于1971~1982年间以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为研究对 象,对其意向和信息加工障碍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在日后发展良好并将保 护性因素概括为三大类:人格倾向性、支持性家庭环境和外部支持系统。

    Rutter于1979~1985年间在城市青少年与乡村青少年中展开了一系列 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在经历多种危险因素后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心 理韧性。这些青少年身上也表现出相似的积极特质,包括容易相处的气质、女性、 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 计划能力以及与成人拥有温暖和亲密的关系等。

    纵观早期研究结果,心理韧性早期研究阶段集中探讨的问题是:面对同 样的挫折情境,能够良好适应的个体与产生心理社会问题的个体具有哪些不同的 个人特质和外在保护因子。与此相对应,该阶段提出的心理韧性概念主要为能力 型概念或结果型概念。例如,Werner提出的特质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 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2]。Mastern提出的 结果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 发展仍然良好[3]。

    1.2 中期(1990~2000)——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 早期阶段的研究为探寻与心理韧性有关的内外保护性因素做出了贡 献,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通过怎样的途径发挥作用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是心理韧性研究发展的深入阶段,此时研究重点已转向关注个人与 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Kumpfer、Richardson等人在此阶段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Kumpfer在社会生态观、系统观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颇具 整合性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个人——过程——环境”心理韧性框架[4]。

    该模型不仅包括了外在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个体内部 心理韧性特质因子以及个体的适应结果三方面;而且揭示了个体、环境和适应结 果三者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形象说明了个体、环境以及适应结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如下图1所示: Richardson在他的研究中对获得心理韧性品质的过程给予了详细的阐 述,他认为这种获得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的结果,并于2002年提出 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1]。

    该模型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核心是动态平衡。当个体 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或多变情境时,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应对以保持生理心理 和精神的平衡状态。最终在有效应对不平衡的过程中获得和提升心理韧性特质, 最终达到新的平衡。模型如下图2所示: 如果保护性因素不足以应对压力和多变情境,那么就会产生个体的机 能失调。随着动态平衡的打破,在意识或无意识领域会出现一种机能重组,并导致 下面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发生:1)心理韧性重组,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不仅恢复 到原来的水平,而且还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回归性重组,即个体生理 心理精神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到新的平衡态时放弃 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想或信念;4)机能不良重组,即个体通过药物滥用、危 险行为等来应对危险生活事件。

    对心理韧性形成过程的探讨促使韧性研究不断深入。此阶段对心理韧 性的界定已过渡到过程型定义。例如,APA Help Center提出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 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 在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5]。笔者认为,特质型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型定义 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心理韧性的实质,其共性在于:其一,个体经历了不利的情境;
    其二,个体发展状况良好。

    1.3 后期(2000~至今)—— 心理韧性与积极心 理学的契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的兴起,心理韧 性的研究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在拥有整合性的心理韧性模型之后,研究者们开始 探究新的课题:个体获得身心平衡的心理能量从何而来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的关 注点正逐步转向人性的积极面,试图用人类的天赋潜能和积极力量解释重组心理 韧性的心理能量。该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心理韧性动态模型的构建和提 出[5]。模型如下图3所示: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青少年在 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学校、家 庭、 社会和同伴群体等外部保护因素,即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 积极参与则会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外部保护因素促使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得到 满足,进而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 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应内外 环境并保 持良好动态平衡的需要,都会受到这些需要的驱动。心理韧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个 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笔者完全赞同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相契合的观点, 认为应该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予以界定:即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 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 在的心理潜能。

    纵观心理韧性30多年的发展沿革,从特质型定义、结果型定义、过程 型定义到潜能型定义,逐步体现了一种融合的思想。过程型定义本身就包含了特 质型和结果型定义的内涵,心理韧性的形成过程就是积极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达 到个体对不利情境良好适应的结果。潜能型定义则深入挖掘了韧性形成过程的能 量来源。不同类型的定义见证了随着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心理韧性研究不断 深入、人类社会不断迈向积极的伟大历程! 2 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积极调用保护性资源应对不利情境、追求自我实现 的一种心理潜能,其实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心理韧性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正如 积极心理学所崇尚的:心理学研究的关注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而非某些存在 “心理问题”的个别人群;关注点应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最终以达 到促进个人、群体及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为目标。其实,每个个体天生 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韧性潜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培养。已有研究表明,促 进心理韧性潜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建立良好的家庭及外 部环境支持系统。

    2.1 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韧性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个体 的内在潜能,不再只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更加强调人在应对不利情境时的 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积极的韧性特质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自尊自信、对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加工 风格、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 计划能力 等都是有心理韧性的个体具备的积极个性特征。在培养韧性特质的方法上,比较 著名的是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其中“我有” 是帮助个体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 是帮助个体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帮助个 体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6]。

    另外,对心理韧性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个体心理韧性 的提升。对于学生群体,可通过 组织素质拓展训练、 专题讨论、逆境想象等团 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交往和沟通技巧、合作能 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以一种积极的信念指导自己行动,把应对 不利情境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契机,培养自己坚强的人格。

    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 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成 就感等积极心理体验,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的发展,实现心理韧性潜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 相对于个人心理韧性特质的内部保护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团 体的外界支持同样是促进个体韧性潜能实现的力量,对于个体在不利情境中维持 积极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通常,人们把这些外界支持的力量统称为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父母、亲友、学校老师和同伴以及社会团体等给予的物 质和情感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指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还包含个体对社会支持 的主观感知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首先为个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证 个体拥有可调用的资源。

    在家庭中,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 的积极关注、民主型教育、理解和无条件接纳、与父母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以及父 母与子女的交往过程都是帮助个体培养韧性特质、实现韧性潜能的重要条件。如 果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就可以 使个体具有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培养出自信和坚强的人格,在遇到 挫折或不利情境时能够适应良好。

    在学校和社会团体里,教师的肯定和关怀、同伴好友的理解与陪伴、 获得的成功或快乐体验等,同样对于缓冲遭受逆境和挫折后的抑郁心境,促进个体良好适应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同伴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力量是不可 忽视的,学校或社会机构可以通过组织人际交往、人际信任的团体活动来增强个 体的归属感与合作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和社会还要以“构建和 谐”为宗旨,创造积极向上、安全健康的氛围,力争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 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3 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 随着心理韧性研究的不断开展,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量化工具的开发 亦不断丰富。量表是目前评估心理韧性的主要工具,查阅已有文献,有关心理韧性 公开 发表的量表达数十种。

    3.1 国外评估工具 应用比较广泛的国外量表有Wagnild和Young的量表(RS)、Block和 Kremen的量表、Connor和Davidson的量表(CD-RISC)[7]、 Fribor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8]以及Sandra Prince— Embury编制Resiliency Scal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9]。

    Wagnild和Young的韧性量表(RS)应用最早,题目来自于对成功应对重 大挫折的被试进行的访谈,包括个人能力(独立、自信、决心、控制感、坚持等) 以及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适应力、灵活、平衡等)2个因素。

    Block和Kremen的韧性量表权威性较高,题目简约,这个量表因为题量 少(14个题目)又可与其它人格量表一起使用而受到欢迎。

    Connor和Davidson的韧性量表(CD-RISC)已经在 临床治疗中得到了 应用和验证,量表包括25个项目,涉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 精神信仰5个因素。

    Fribor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影响也很广。包括43个 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 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

    Sandra Prince— Embry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al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内部力量,共三个分 量表,分别为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每个分量表的项目是19~24个,用时较短,适合群体为9~18岁的青少年。

    3.2 国内评估工具 目前国内的中文版 心理韧性量表主要包括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修订 的中文版CD-RISC[10]、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以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为基础 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11]、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 社会适 应性量表,其中的一个分量表即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分为自控性、灵活性、挑战 性和乐观性四个成分[12]。近期,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 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题目, 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7]。

    在已公开 发表的心理韧性量表中,多是以心理韧性的特质理论或过 程理论为基础编制的,目前还未见以心理韧性的潜能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量表,这就 成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相信伴随积极心 理学不断深入 发展,心理韧性与之 相契合的潜能观理论肯定会逐步发展成熟,相应的测量量表也一定会应运而生。

    4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查阅已有研究文献共 40余篇,大部分是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整理。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相应的实证 性研究还很少。研究内容主要是对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模型及作用机制的探 讨。研究对象多是处境不利的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已有文献中仅有两篇对其 他群体的研究,分别是曾军对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的研究和周璐 璐对同性恋者心理弹性的研究 。伴随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已有研究者编制出 适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量表。在积极心理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已将心 理韧性研究的关注点转向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取代了以往探讨问题来源的模 式。

    回顾研究的发展沿革是为了更清晰地展望未来。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 现状,笔者认为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将着重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证性研究、 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和实施干预研究。

    4.1 开展实证性研究 任何研究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便会失去指导现实的意义。研究心理 韧性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良好适应、不断发展自我。因此必须开展实证性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目前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已为开 展实证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实证性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4.2 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多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人的心理 与生物因素不可分割,未来的研究要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的交互作用。目 前国外已有从基因方面考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双生子研究,证明了基因对于个 体心理韧性的重要作用[13]。未来可以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 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先进仪器,为心理韧性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研究资 料。

    4.3 扩大研究领域 目前已有研究多针对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涉及的研究领域如 经济 困难、学业不良、疾病或不利家庭 环境亦是一些特定的领域。国外心理韧性的 研究对象和领域已较为广阔。例如,Erin M.Mc Tigue,Erin K.Washburn,Jeffrey Liew 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坚韧性[14];Charles van Wijk以海员为研究对 象,探讨其个性品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今后选拔海员提供理论指导[15];Bruce W.Smith,Alex J.Zautra研究了易感性和心理韧性对于女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 恢复的不同预测作用,揭示了对心理韧性进行干预和培养的重要作用[16]。国内未 来应扩大韧性的研究领域,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4 实施干预研究 作为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和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对心理韧性的培养和 干预将会是未来研究 工作的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从积极潜能的视角出 发,今后在制定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时要着重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关注环境 中发展性和保护性的资源。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