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秘书文秘论文 > 【高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3篇... 正文 2019-11-06 07:36:50

    【高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3篇】 民族文化的研究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

    高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3篇

    高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3篇 第一篇 一、抓好现有课程,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通过对云南省十余所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所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大学体育等公共课程。公共课是面向大部分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 与其他民族文化传承途径相比,具有操作性强、普及面广、受众多、接受度高、 有效性得以保证等诸多特点。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公共课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首 要途径,必须重视。以大学语文为例,可以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增加反映云南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例如: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白族的《山花 碑》等,利用课堂教学的直接途径达成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同时,大部分的学 校都或多或少地开设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

    二、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要突出这一地方文化特色, 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的开发和建设。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课程的 比例有所增加,逐步形成了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合一的 课程模式,力图将民族地区课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课程 内容体现了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知识。值得一提的是, 2004年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创建的“湄公河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依托学校资源与 民间艺人一起,开展了本土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相继开设了绝版套色木刻、 陶艺、刺绣、扎染等课程,在本土文化课程建设中,编著了《哈尼族原生态文化 歌舞》《云南绝版套色木刻》等教材,体现了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尤其突出了少 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 果,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还可以调动教师了解和研究地方少数民族文 化的热情,教学相长。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化讲座、民族节日主题活动、民乐比赛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一个 广阔的天地。这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继承了自己本 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 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开拓了文化视野。笔者所在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了 充分展示出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与风俗,传承并发扬云南民族文化,学校开展了 “321”工程,具体要求每个学生会唱三首云南少数民族歌曲,会跳两个云南少数 民族舞蹈,会一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或者技艺,从而凸显“彩云之南”的民族文化。

    高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多种多样,上述根据云南省高校的实际情况,列出 了较为有效、可行性较高的几种方法,希望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谭苏 刘红梅 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词汇中的民族文化差异 词语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由于语境、民族文化的不同,对词语的理解也是不 同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词语并非完全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语义范围、使 用范围、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的差异。在中国,个人要服从集体利益。因 此,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种不受欢迎或要不得的思想,往往与自私自利联 系在一起,颇具贬义。而在英美,个人利益至高无上,individualism是个无可争议的 褒义词。它往往使人想到个性、个人奋斗、自强不息。collectivism只不过是一种 支撑空想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私有制 (privateownership)通常意味着剥削和压迫,最终要被消灭或取缔。而在英语国家 里,privateownership是神圣的,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在中国,资产阶级(bourgeoisie) 是没落的,腐朽的阶级,既贪婪又自私。而bourgeoisie在英语国家里则指中产阶级, 并不含有任何贬义色彩。在汉语里,地主(landlord)和资本家(capitalist)是打倒或改 造的对象,具有相当的负面意义。而在英美landlord和capitalist的情况恰恰相反。

    中文里宣传(propaganda)表示对群众进行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而 在英语里,propaganda却含有蓄意制造声势,言过其实,甚至有意骗人的意义。

    conservative(保守)在英国标志着尊重历史传统,办事稳健,而其汉语对应词保守却 常常同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联系在一起。所以,中西方民族国家大相径庭的意识 形态、是形成英汉对应词文化内涵不同的一个原因。中西方民族政治理念、价值 观、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如不了解这些,就无法 排除由这些民族文化差异给他们带来的障碍。二、比喻修辞中的民族文化差异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把甲喻为乙,通过用这种修 辞方法,能够更形象地表现甲的特征。然而比喻最易受民族意识文化的影响,因而 在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以免引起误解〔1〕。在各类语言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 法。英语中经常用dog来比喻人,多为褒义,例如Youarealuckdog.(你可真是和幸运 儿)或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或许是狗忠实于主人的这种特征引起 西方人对狗的好感。然而狗的这种忠实特征,在中国人眼里却有狗仗人势欺人、 为虎作伥之嫌,我们用狗比喻人,多带有贬义,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再 如,crane和pinetree在中国为长寿之特征,在馈赠给老年人的礼物中总有这些图案。

    可是英美人头脑中却没有这一概念,况且他们都忌讳老字。所以在送礼时,最好勿 送类似有上述象征意义的礼品。Rabbit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眼里只是活泼可爱之物。

    在西方民族文化中,它却与复活节有关。古代异教徒认为它最有繁殖力,视其为丰 产与新生的象征。在埃及神话中,兔子是月亮的象征。在复活节期间,商店橱窗里 挂起了复活节兔子,孩子们还在室外筑起小窝让复活节兔子带来彩蛋。因此,比喻 用语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与不同民 族的不同社会,历史及文化环境有关。所以,这类比喻性的的表达法往往因民族语 言、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分析比较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会丰富学生的 民族语言知识,而且会加深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成语谚语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同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风俗 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 绝不单纯是语言理解问题。译者对原文理解得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他对 民族文化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始终都是以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对于译者来说,没有 双语文化因素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忠实、通 顺地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的大量凝练的成 语和谚语,其含义就更为不同。如果不了解其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难正确推断其涵 义的。英语中有这么一个成语:todriveone.spigstomarket按字面意思来看,它的汉语 意思应该是把某人的猪赶到市场去,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鼾声如雷。还有像 one.shairstandsonend从字面看,它的汉语意思是怒发冲冠,而事实上,在英语中,这个 成语表示fearandterror(惧怕和恐怖),相当于汉语的毛骨悚然。再如,有这么一句谚 语:Loveme,lovemydog.学生常直译为爱我,爱我的狗,而实际上则为把我的朋友看 做你的朋友,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又如:Itrainedcatsanddogs.用猫和狗描写倾盆大雨。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肯定不知所云。总之,成语、谚语作为民族 语言的一种形式,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和语言的魄力。绝大多数成语、谚语都是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和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的经验的综括,反映了不同的民族 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不同看法。学生在这两个民族语言之间翻译成语、谚语时, 既要仔细推敲原文,正确地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又必须具有深厚的两 种民族文化的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整 个翻译过程。

    四、句子结构中的民族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表达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 在外语授课时应重视比较中西两个民族的语言结构。英汉表达的结构差异体现在 排列信息内容的顺序、表述中各环节的关系、话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2〕。例 如,英语里的时间排列顺序往往是由小到大,而汉语则是由大到 小:Atsixo.clockontheafternoonofthe28thofAugustin212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下 午六点钟英语的地点表达也是由小到大,汉语反 之:EnglishDepartment,InnerMongoli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TongliaoCity,Inne rMongolia,China中国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英语系另外,英语的定语和状 语位置往往和汉语相反,出现在所修饰的词语的后面。英语的修饰要求把主要意 思放在句子的开头,核心词往往摆在首位,然后再逐步发展其枝节,形成先正后偏。

    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节,最后点明主题。

    如:ThisistheplacewhereImetherforthefirsttime.这就是我第一次遇见她的地方。再有, 否定结构的差异也应注意〔3〕。英语中 Idon.tbelievethatshecanfinishtheworkontime.Not一词虽位于主句谓语动词believe之 前,但否定的是后面的宾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canfinish,而中国人则说我相信她不 会准时完成这项工作。这些都表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民 族语言的表达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反映。

    了解、掌握这些差异,就能较好地理解英语的结构,从而达到熟练使用语言的目的。

    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情景中的民族文化差异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受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如何开始交谈,交谈 的话题,致谢,赞语及回答,作客等用语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规约〔4〕。

    (一)如何开始交谈中国学生和一个陌生的外教初次见面,往往受汉语习惯的影响,用英语提出 下列问题。WhereareyoufromHowmuchdoyouearnpermonth这类问题对于英美人来 说,属于隐私。而作为学生本身恰恰只是想与其练习一下口语。但由于是陌生人, 学生常常苦于不知如何交谈,因此只好说上一 句:Hello!HowareyouAreyoufromAmerica而这种问候会使英美人感到相当不自在, 因为Howareyou仅限于熟人之间使用。所以我们不妨通过间接请求的方式达到目 的,如:Hello.Howdoyoudo!IwonderifIcouldpracticeEnglishwithyou.然后看对方是否 愿意交谈,如果对方不情愿,则应及时停止请求,以免失礼。

    (二)交谈的话题 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英汉话题禁忌差别很大。英美人一般不互相 询问年龄,而且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老了,像Youarequiteold,takecareofyourself.这 类话会使他们不愉快。如Youlookyoungatyourage.说明谈话者已经知道对方的年 龄,对方听了也会感到尴尬。在英美,个人的收入也被视为隐私,即使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不知道彼此收入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但在中国,收 入恰恰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并非隐私。再有,中国人有个习惯,看到别人买了一 件新衣服就问价格多少,然后根据衣服价格评论一番。在英美中只有在商店里才 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他场合一般来说是不合适的,因而要避免向英美人问 Howmuchdiditcostyou或Howmuchisit之类的问题。

    (三)致谢 什么时候表达感谢、什么时候不表达感谢,各种社会文化也有着不同的价 值观。在英美国家,Thankyou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也常说 Thankyou以示感激。如顾客到商店买东西也免不了说上一句Thankyou;而在中国, 感谢往往与受恩联系在一起,销售人员与顾客在进行交易时,很少表示感谢,家庭 成员之间就更不必了,否则会给人一种疏远感。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 己的感激之情,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 人不够尊重。

    (四)赞语及回答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称赞目标和方式以及对称赞的反应有所不同。

    英美人对称赞的反应一般倾向于接受,中国人则倾向于不正面承认。在一次宴会 上,一位美国太太称赞一位中国小姐说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而这位小姐按照中国人的礼节,习惯地不加思索应了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她却没想到 这句客套话,使那位太太尴尬了好一阵子。因为她的回答让对方感到自己没有审 美和鉴赏能力,连普通衣服和漂亮衣服都分不清。

    (五)作客 中国与英美国家作客与待客的习惯差别很大。中国人到别人家里作客对主 人提供的茶或饮料一般先拒绝一两次再接受,英美人则不同,如果需要他们会接受, 不需要就说拒绝。中国客人到英美人家作客,主人会说Wouldyoulikeacupofcoffee 询问客人是否愿意接受,主人一般不强迫客人。中国人待客往往会说 Drinkacupoftea,please颇有强迫之嫌。客人离开时,按中国人的习惯,主人把客人送 到房门口或大门口,说上几句走好、慢走之类的话。而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 英语,如说Goslowly感觉则很不自然,其实微笑并做再见的手势就足够了。以上列 举了中西民族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的五个方面的表现,这只是对中西民族文化在 日常用语、用词方面做了初步的比较;当然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交际情景不仅 仅只限于这几个方面。民族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有 时是相当微妙的。学生要多下功夫,多积累经验,提高民族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 的影响的敏感性,以便在实际交际中应付自如,避免产生尴尬和误会,成功地达到 与西方人和谐顺利、轻松愉快地交往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语言的合乎语法之外,也应重视可 接受性,即除了让学生学习语言,还要帮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风俗,帮助他们了解 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与母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在 学习实践中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仅具备自己母语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要熟悉 并掌握所学的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这样才能规范、灵活和得体 地运用外语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对两种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

    本文作者:张亚丽 工作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第三篇 一、文化翻译与文化误读 (一)文化翻译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文化意义。翻译作为两 种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需要翻译者充分考虑原语言作品中含有的各种文化因素,避免因为文化上的误解,导致翻译内容的缺失,影响翻译效果。现阶 段,翻译界的学者对文化翻译一词的定义有诸多不同之处,争议颇多;
    为了论述 过程中理论依据的一致性,以刘宓庆在《文化翻译纲论》中的定义为基础,以少 数民族的文化翻译为例,分析文化翻译在翻译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少数民族文 化一方面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文化价值较高,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独特 的民族特色,在语言、民俗、习惯等方面对译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此, 中外译者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作品时必须充分了解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 化背景元素,注重语言表达,不仅要避免翻译作品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信息,又要 防止因过度意译而导致译文偏离少数民族文化主旨的问题。在《文化翻译论纲》 中刘宓庆认为,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文化翻 译的可译性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因为人类生活有诸多相似之处,使得世界上不同 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空间,这一共同空间,使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可 以进行相互翻译。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 面,由于各个民族语言文化中存在自身文化特色,使得文化翻译存在一定的限 度;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建立在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但是受不同 翻译者的文化水平、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最大限度地 找到相近的表达方式进行文化翻译,但是这些翻译在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牵强附 会,并不能引起读者相同的心理感受;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并不能完全再 现原语言文化作品的内涵,这就是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二)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 文化误读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出现的 错误或者不正确的理解。在现代解释学与接受理论中,强调了阅读正确理解对读 者的重要意义,主张即使对于同一个文本内容,不同的读者也可以存在不同的理 解方式。按照这一思想理论的解释,误读则可以不被理解为错误,而是作为不同 读者的思想在创作。但是对于每一个不同的文化来说,由于其自身在发展中存在 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误读现象较为普遍,为此,人们在理解不同的文化作品时 还应该保持一个与原文化主旨大体一致的文化方向,尊重其他文化的特色。

    二、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常见的文化误读问题 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翻译中误读现象较为常见,对于翻译者来说,最常见的 文化误读是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本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自 己原有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这种翻译思维主要是受翻译者文化、政 治以及心态的影响,最后导致翻译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出现失误,读者也无法从译文中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现阶段,受我国国家政策的影响,各地区对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被翻译成汉语 甚至英语,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而且从另一方面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的发展。然而,少数民族文化中特殊词汇以及特有事物的翻译依然是翻译的难点, 因为这些词语大都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在其他语言中没有类似的词语,对此, 很多译者会选择采用音译,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减少了翻译难度,但是却造成了很 多翻译信息的流失,影响了读者对少数民族原有文化的理解。比如,我国羌族的 巫师“羊角花”,白族民族建筑“四合五天井”;
    傣族的特色食品“撒撒”等,都是根 据少数民族的语言音译而来的,但是,如果将其翻译成英语等语言就会增加读者 的理解难度,因为,由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已经经过了一次翻译,如果译者 再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就会使得少数民族用语更容易被曲解。为此,译者在进行 文化翻译时,必须要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深入理解一些特有的词汇含 义,并采取多种翻译方式,向读者传达出与其文化含义相对应的语义。

    三、避免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文化误读的对策分析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 意出现文化误读现象的原因,坚持正确的翻译思路,避免受本民族文化思维的影 响,减少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在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风俗等状况之后,尽量实现原语与异语的统一,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 文化。

    (一)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 翻译者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既要理解和尊重原语言文化,又要着眼于 译语文化,然而,在处理两者关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化信息不平衡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就需要进一步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不仅要传达出原文中 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意义,而且要帮助译语读者最大限度的对原著作品的主旨意义 加以理解。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缔认为,异化法翻译主要是在接受外语文本 的语言以及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言中含有的文化元素,并引导译语读 者理解和体会外国文化。与此相对应,归化法翻译则主要是立足于异国文化,使 翻译作品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价值观。与以上两种翻译方法相对应的是直译和意 译;
    所以直译对应异化法翻译,译者会根据翻译需要,尽最大努力体现原文中民 族文化特色;
    意译的翻译防范更加灵活,译者会根据译语读者的文化传统,在保 证原文信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适当的调整文章的表达结构和形式。在实际的文 化翻译中,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必须依照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原语言含义为基础,理解原作者的意图,灵活运用归化和异 化的翻译方法,确保文化翻译的准确性,减少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出现的文化误读 现象。

    (二)注重文化翻译的补译 在作品翻译过程中,补译可以帮助译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内容,使译语 版本变得更加通俗易懂。由于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一面,中国历史悠 久,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个词语会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且每一种表达方式往往还包含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少数 民族文化翻译时,注重文化翻译补译,通过补充说明,让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更好 的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在翻译羌族的“释比”一词时,了解“释 比”在羌族内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代表着该少数民族中最具权威的人物,对 于英语译者来说,要想向读者传播出这层含义,就必须要采用尾注等方式,但是, 这种翻译方法往往会让翻译作品显得冗长复杂。翻译为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外国文 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沟通,促进全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翻译作品 的文化内涵,确保译本内容可以再现原文中所包含的精神实质;
    与此同时,译者 要立足于翻译的目的以及目标读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作品时,译者应该以汉语语言文化为中心,适当借鉴外语语 言中的异质成分,既要保证译本的汉语文化精粹,又要适应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 帮助其更好的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尽量减少和避免文化翻译中的文化 误读,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进而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 力。现阶段,随着跨文化传播交流的不断增多,文化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构成我国文 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加强少 数民族文化作品的翻译逐渐受到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但是,受到各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 翻译中经常出现文化误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而且从长 期角度分析,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翻译者在翻译少数民族 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立足于原语言作品的语言结构,而且要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的 文化特色,理解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避免受本民族文化固定思维的影响,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作品的翻译水平。

    本文作者:陆道恩 工作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高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3篇】 民族文化的研究内容》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