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绿色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 正文 2019-10-27 07:41:17

    绿色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有哪些

    相关热词搜索:

    绿色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绿色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今后发展方向的五 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 发展方式的调整、对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提出新要求,也使人们重新认识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全国对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 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职业教育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 善专业课程设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才能在绿色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国家适应经济新常态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绿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 理念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发展进入新轨道后开始转变发展理念和 调整发展方式。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参加职 业教育培训的人能提高其职业技能,毕业后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更好地适应工 作需要。总体而言,中国的职业教育对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职 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适时提出,必然对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只有适时调整,及时根据绿色发展理 念的新要求进行适当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解读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汉 初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相似和重叠之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的中国发现本国在经济、社会发 展方面与西方发展国家相差太远,为了解尽快缩小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领域的 巨大差距,忽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严重恶化。近年来,中国 已经开始注意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等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 新高度。其主要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 进行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后形成巨大对比。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 型的传统农业国家,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远远超过第二和第三产业,第 三产业的比重极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对环境造成较大污 染的主要是我国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中由于无机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部分耕 地严重碱化,同时,每年秋收季节农民烧秸秆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空气。只有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既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又能防止空气污染和环境恶化。

    比如,旅游业的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很多地方 政府中,旅游收入已经占其地方财政收入的9%。我国的旅游产业尚处于刚开发 阶段,其产业链还有很大的延长空间,而职业教育在其中有很大发展空间。

    2.发展方式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不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基本上是走粗放型发展道路―――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由于缺乏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环境保护被低估或忽视,导致中国很多地方出现 各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松花江污染事件因波及俄罗斯成为国际事件而 备受关注,与此同时,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全国许多地方均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已经让中国认识到,如果不对过 去的发展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中国的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3.生活方式的改变。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出更高 的标准和要求。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是企业家或社会各界仁人志士 等少数人的事,而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人的事。绿色保护、绿色发展,最好是不要 有人缺席。首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中国的食品和药品安全有更高的保障,近年 来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由于缺乏监管,加上部分无良商人眼里只有钱而道德意识 淡薄,多次出现安全问题,2016年的疫苗事件更是引起全国性的恐慌。对于人类 而言,如果连人自身都不能绿色生存和发展,自然界的绿色生存与发展就没有任 何意义。其次,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更加普遍。太阳能、生物能源、地热、风能等 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更加普遍。而煤炭等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传统 能源的使用将逐渐减少。再次,出行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目前,中国人更多的 是乘坐以石油、天然气等生物能源为主要燃料的交通工具。将来,以充电和太阳 能为动力的新型交通工具将日益增加。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4.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顺从,对自然界有一种非常明 显的敬畏心理。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思想日益深入地传 播到中国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西方思想所影响,中 国人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及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当人们对自然的 改造与征服处于自然界能够自我消化、自我清理的范围时,自然界的各种极端天气较少出现,人们感受不到自然环境破坏后的各种恶果,因此,也很少认真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较 大影响,尤其是沙尘暴、雾霾天气在全国范围内的频繁再现,全国上下都清醒地 认识到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中国人开始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反思。尊重自然、尊重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要建设“美 丽中国”“美丽乡村”,“要记得住乡愁”等口号在民众中产生强烈共鸣。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人才需求 1.绿色食品人才的巨大需求。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民物质水平的极 大提高,在提高食品数量的同时,也丰富食品的种类,使人们在任何季节都能吃 到想吃的食物;另一方面,现代化容易在初期发展阶段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 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又通过科技途径使一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非有机食品、 非绿色食品充斥市场,导致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极大增加。绿色食品的主要来 源是绿色农业,这里所谓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副、牧、渔。

    农业既是人们衣食的基本来源,也是保护农村自然环境的基本保障。绿色食品的 巨大市场需求催生绿色农产品种植、绿色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人才需求。在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基础设施、房地产是 主要投资领域,农业领域长期缺乏有效投资,投资的长期短缺导致农业人才尤其 是绿色农业人才严重不足。

    2.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 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 要的活动空间,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城市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没有建筑,就没有城市。绿色建筑,既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新 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自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后,建筑行 业对绿色建筑的标准更高,社会对高标准的绿色建筑的需求也增加。只有改进与 创造新的建筑技术、改革旧有建筑管理模式,才能符合新标准,适应新潮流,而 这一切的实现全部以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为基础,没有绿色建筑人才,一切都只 是空中楼阁。

    3.绿色交通(绿色能源)人才的需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 的地方政府开始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两型”社会建设, 既需要人们绿色出行,又需要绿色能源即清洁能源的创造与推广。所谓绿色能源 或者说清洁能源,其核心有三个:一是能回收能循环,二是污染少最好是无污染,三是其他社会危害(包括各类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危害)少。近年来,严重而频繁的 雾霾天气、极端天气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引起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 姓的高度重视。绿色出行、绿色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共识。绿色出行的 本质是思想观念问题,而绿色能源的关键则是体制机制和技术人才问题,具体到 职业教育领域,更多的是人才问题。“两型”社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必然需 要坚实的人才基础,这方面的人才,对于中国来说,相对短缺。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者强于实践 技术,后者则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绿色发展的实现,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投入。职业教育要培训大量绿色食品、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等 方面人才,就要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与企业联系性强、社会实践性强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相对于其他技术类人才 培训,绿色人才培养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只有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即 增加职业教育中绿色人才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目前, 我国在清洁能源方面,有些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可与这些企业 加强联系,派遣学生去这些企业参观、实习。二是联合办学。这里所谓的联合办 学,是指国内的职业教育机构与国外的职业教育机构或者与国外在清洁能源方面 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联合办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及以日本和韩国为 代表的亚洲国家,不论是清洁能源的人才培训,还是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具有 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的高校尤其是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国内一流 大学与大量国外知名高校以及企业有人才交流培养计划。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 教育在这方面有较大差距。当然,较大差距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职业 教育在绿色人才的联合办学方面将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总体而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以人才输出 为主;但必须牢记的是,职业教育要做到高质量的人才输出,首先职业培训机构 自己要有高质量人才。虽然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大量人才,为社会 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中国教育资源不均分布,导致在 人才储备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绿色人才在我国相对短缺,各大职业 机构只有在坚持固有人才引进模式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才能更好地培 训绿色人才。在市场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人才引进一定要打破传统思 想的藩篱和“为我所有”的固定模式,而应该持“不为所有,但唯所用”的新思维。

    在人才引进方面,眼光不要只盯着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和民间同样存在大量人才。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全球化时代,引进人才同样要有全球眼光,可 以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引进相关人才。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非常关键。从宏观 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专 业课程设置,二是教学管理,三是教学测评。其中,专业课程是基础性工程,职 业教育要培养绿色人才,首先,需要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如专业教师授课、去企 业参观或实习、到国外学习与交流。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时效性与前沿性。绿 色发展既需要基础理论,也需要实践技术。在课程设置中,不能只安排基础理论, 而忽视实践技术,也就是说,参观、实习次数一定要在数量上有保证。其次,专 业课程设置需要落实。学校要根据课程安排教师,如果本校没有相关课程教师, 就需要联系国内外高校、企业或研究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前来授课或指导。绿色 发展是今后我国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方面的人才长期来看有大量需求,因此,职 业教育机构可以把教学管理的机制常态化。最后,要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 教学测评,缺少这一步,绿色教育可能会流于形式,绿色人才的培养就会可望而 不可即。由于教学测评是最关键、最核心的步骤,学校一定要充分重视。除了本 校的测评机构,还可以联合校外的其他机构,如高校、科研机构,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联系国际权威机构进行测评。

    4.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是全世 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在国际上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中国要实现在国际上的减 排承诺,即2030年前不增加碳排放总量,离不开国内绿色人才的培养。目前,我 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生活方式、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碳排放量,但是,碳排放的有效减少离 不开各类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先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归根结底是相关人 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已经设立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研究机构,但是 在绿色人才的应用技术培训方面,鲜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尝试。随着环境问题、 气候问题重要性的迅速提升,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工作。各类职业教育 机构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首先,要争取资金支持。与高 等教育相比,尤其是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职业教育的经费一直短缺,资金不足成 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瓶颈。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向环保 部门、教育部门申请绿色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在申请成功后,向社会、向相关 主管部门公开专项资金的开支,以切实达到专款专用。其次,要争取人才支持。

    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行业或产业在我国是新事物,国家在这方面的 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只有通过国家与市场相结合即两手抓的战略,职业教育机构等相对弱势的单位、相对冷僻的地方才能切实分享到人才红利。此外,还需要争 取政府的其他政策支持。例如,每年高考后,国家可以适当引导和鼓励媒体向社 会宣传职业教育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长处,从而保证各类绿色发展专业 有足够多的学生报考。

    作者:陈吉胜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绿色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有哪些》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