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析论文]... 正文 2019-10-18 07:34:21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析论文]论文研究目标怎么写

    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析论文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 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 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 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 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 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 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 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 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 法和管理技巧;
    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
    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 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 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 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 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 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 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 (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 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 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 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 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 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 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 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 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 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 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 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 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 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 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 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 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 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 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 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 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 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 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 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 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 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 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 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 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 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 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 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 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 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 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 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 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 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 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 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 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 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 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 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 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 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 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 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 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 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 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 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 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 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 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 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 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 迫感与内驱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 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 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 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 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 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 来;
    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 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 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
    认知领 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 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 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分类模式,有四种。

    (1)、从年龄阶段来看,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梳状目标体系, 见图1。

    图1、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从内容层次来看,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树状目标体系, 见图2。

    图2、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图2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同图1,它以一系列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

    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又由一系列的章节(单元)目标组成,章节(单元)以各课时目 标的实现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 课时目标与知识点目标的编写中,要求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行为(通 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产生上述行为)、标准(上述 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3)、从心理变化来看,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辐射式目标 体系,见图3。

    图3、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克拉斯伍 (D.R.Krathwohl)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我国教育科研的有关成果。图中,沿认知 维、操作维、情感维各轴箭头方向,学习目标的难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不同难度 目标的梯级渐进过程。

    (4)、从教育发展来看,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立体目标体 系,见图4。

    图4、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信息素质”总目 标是“知识”维、“能力”维、“情意”维分目标之积。图中,将信息技术知识分为计 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其它信息技术知识三大板块。阅读书刊、访问、 讨论、参观、实验、电话交谈、看电影电视等“其它信息技术”,也是信息技术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基本信息能力概括为四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 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情意”维包括信息情感、信息意识、 信息道德三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 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 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 育现代化的需要;
    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 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 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 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 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求,既要符合中、小学 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 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 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 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 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 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 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 的环境。”[10]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 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 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 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 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 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 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
    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 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 程教材改革;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 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 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 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 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 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 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注 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 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 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 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的区别: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新型的教育活动,而教育信息化强 调的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与努力方向,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除了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外,还要求教育的管理、评估、环 境、模式、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向“信息化”过渡。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强调 的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都要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 学习,是一回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见表1。

    3、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 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 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 要求。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 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 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 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重要措施。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 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 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 与众不同;
    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
    具有坚韧不拔、 乐观自信的品质;
    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
    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 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
    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 能。

    ・创新个性与美感──具有好奇、好思、好学、好做、自励、自控、自立、 自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具有良好的创新审美感受(主要指创新过程中的快 乐感、专注感、永不满足感,与欣赏创新成果的愉悦感、诱动感等高级情感品质)。

    [11]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对信息的认识、评价、开发、利用、管理等过程 的学习与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信息创新意识、信息创新思维、信息创新技能、信 息创新人格的形成。

    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因为创新素质不会凭 空产生,它必须在创新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逐步培养;
    创新方法的掌握、 创新技能的形成,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本质与特征,提出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四种分类模式,讨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 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定义,目标,定位。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分析论文]论文研究目标怎么写》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