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小议劳动关系协调法思考 劳... 正文 2019-12-13 07:26:14

    小议劳动关系协调法思考 劳动关系协调员

    相关热词搜索:

    小议劳动关系协调法思考

    小议劳动关系协调法思考 一、关于用人单位团体的思考 用人单位团体,在国外称雇主协会,是由用人单位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 维护和增进各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抗衡和交涉的 团体。它作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一个要素而存在,对实现劳动关系协调的社会 化和组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目前还不存在用人单位团体。在政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三方参与劳 动关系协调的实践中,尽管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家协会曾经或仍在充当用人单位 方面代表的角色,但都缺乏法律依据和理论依据。企业主管部门是代表政府管理 企业的行政机关,与作为社团的企业团体不是同一类主体。企业家协会虽然属于 社团,但毕竟是企业家的团体而非企业的团体,并且,由于其成员只限于国有企 业经营者而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不能代表非国有企业)。

    用人单位团体缺位,在计划经济中还未尝不可,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则有明显弊端。这主要表现在:(1)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协调。历史和现实均已 证明,“三方原则”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关键的构成部分。用人单位团体缺位, 意味着“三方原则”名不副实,从而无法形成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2)不 利于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保护。企业主管部门作为企业代表参与劳动关系 协调,实际上使“三方原则”中的“三方”变成“两方”。这就会造成两种可能:一是 企业方由于没有实际的利益代表,其利益可能得不到公正的保护;
    二是工会作为 社团较之作为行政机关的企业主管部门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劳动部门和企业主管 部门都是行政机关,就可能使劳方利益得不到公正保护。(3)不利于劳动力市 场的正常运行。实行“三方原则”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须, 也是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中所必要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团体的缺位,就会影响 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从而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4)不利于同国 际上通行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接轨。现代市场经济是全球化市场经济,要求实行 国际上通行的许多制度。我国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无疑应当使我国劳动 制度尽可能与国际上通行的劳工制度接近或靠拢,而用人单位团体缺位则与此相 悖。

    我国尽管至今没有用人单位团体,现实中却已存在若干种以企业或经营者 为成员的团体,即工商业者团体,只不过其成员不是以用人单位身份加入团体而 已。例如,企业家协会、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工商户协会、乡镇企业协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商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于是,用人单位团体的建立,有两种可 供选择的方式,即“借用”或新建。

    所谓“借用”,是指以现有的工商业者团体作为用人单位团体,即赋予它们 以用人单位团体的职能,由它们作为用人单位方代表参与劳动关系协调。这可以 利用既有的社会组织资源,尽快解决我国用人单位团体缺位问题,并且降低建立 用人单位团体的成本。但是,工商业者团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各自只在一定所有 制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无论哪种团体都不能统一代表各种所有制性质用人单位。

    所清新建,是指在现有各种工商业者团体之外另行组建用人单位团体。这 便于建立一套跨越用人单位所有制界限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用人单位团体系统, 从而同一元化工会组织体系相对应。但是,其组织成本高,并且需要一个较长过 程才可能形成和完善。

    因此,我国用人单位团体的建立,宜兼用上述两种方式,并采取下述步骤:
    (1)通过立法和修改团体章程,赋予现有工商业者团体以用人单位团体的职能。

    其中,企业家协会充当国有企业的用人单位团体;
    个体工商户协会充当个体经济 组织的用人单位团体;
    工商业联合会、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私营企业协会 等分别充当一定类型的非国有企业的用人单位团体。(2)经立法规定或者有关 国家机关指定,由企业家协会和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执掌用人单位团体联合组织的 职能,在用人单位团体联合组织成立前作为各种用人单位统一代表者的过渡形式。

    (3)新建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用人单位团体联合组织,由充当用人单位团体 的各种工商业者团体作为其成员。

    二、关于集体合同订立程序的思考 集体合同订立程序分为签约、政府确认和公布三个阶段。其中,签约阶段 即签约双方就集体合同内容协商一致、形成集体合同书的阶段。这是集体合同订 立程序的主干部分。签约阶段的程序,按照合意过程中是否含有集体谈判,可分 为谈判型和非谈判型两种模式。谈判型签约程序包括谈判准备、谈判举行和双方 代表签字三个环节。非谈判型签约程序包括成立合同起草小组、草拟合同草案、 职代会审议通过双方代表签字四个环节。我国《劳动法》所规定的属于非谈判型 签约程序,因为它只就职代会审议通过和双方代表签字两个环节作了规定,对集 体协商未作规定;
    而劳动部《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则属于谈判型签约程序, 因为它只就集体协商作了具体规定,而未要求职代会审议通过。基于上述两种类型,就我国立法应如何确定签约程序的模式,有两种主 张:(1)两种类型合并。即将谈判型和非谈判型签约程序中的若干环节组合成 一套签约程序,也就是形成一套由谈判准备、谈判举行、职代会(职工大会)审 议通过和双方代表签署诸环节依次衔接的签约程序。(2)两种类型并存。由于 谈判型和非谈判型签约程序各自所需客观条件不尽相同,而各个企业所具备的客 观条件又千差万别,所以,签约程序应当允许两种类型并存,由签约双方从本企 业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协商来选择何种类型。

    “两种类型合并”的主张,在实践中有两点缺陷:(1)经过艰难甚至较长 时间的谈判所形成的集体合同草案,如果在职代会上未能获得通过,就要再次举 行谈判,使本来通过谈判得以协调的矛盾又重新产生,并且使签约程序拖延时间。

    (2)在谈判中本已经过平等协商所形成的集体合同草案,再交职工方明显占优 势的职代会(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就有悖于平等协商的精神。

    “两种类型合并”的主张,在理论上混淆了职代会和集体合同这两种性质不 同的制度。二者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职代会是职工参 与企业管理的一种形式,通过职代会,一方面使职工意志影响和制约企业意志, 另一方面使企业意志吸收和体现职工意志,这里并不存在双方的协议;
    而集体合 同则是企业与工会的双方法律行为,需双方协商一致才可成立。(2)需要由职 代会审议通过的只限于同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案;
    而 集体合同的内容一般只限于劳动条件。(3)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企业规章制度 和经营管理方案,后者不得与前者抵触。如果要求集体合同由职代会审议通过, 实际上是将集体合同与企业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案置于同一效力等级,亦即降 低了集体合同的效力等级。

    因而,笔者认为“两种类型并存”的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更为可取。尤 其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工会未实际取得独立于企业行政的地位,而 不具备适用谈判型签约程序的条件;
    而有的非国有企业由于未能建立职代会而只 宜适用谈判型签约程序。

    适用谈判型签约程序的关键,是培育与企业行政相对的谈判主体,即确立 工会的独立地位,使工会成为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组织。为此,有必要采取下 述措施:(1)重新界定工会会员资格。工会实质上是劳动者团体,其成员只能 是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的相对人。因而,企业的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都不宜成 为工会会员。(2)工会干部的任免、晋升和工资福利待遇,应当置于企业的用 人自主权限之外,而不受企业行政的控制。(3)对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应当依法给予特殊保护,尤其是对辞退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应当实行严格限制和监督。

    三、关于平等协商制度的思考 平等协商,又称劳资协商,即职工方与企业方就有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 利益的事务,平等地交涉、对话和商讨,以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并在可能的条 件下达成协议的活动。它早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 得到较快发展,当今已遍及西方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要求采用劳资协商机构的形式,即依法由劳 资双方代表组成一定机构专司平等协商的职能。例如,《法国劳动法典》规定, 凡雇用50名以上雇员的一切工业和商业企业等雇主都应当建立工厂委员会,对于 雇员不足50人或50名的企业,劳工部长、工业部长和其他各有关部长所发布的命 令可以规定哪些单位必须建立工厂委员会;
    工厂委员会的成员为企业领导人或其 代表和根据雇员人数由国务委员会法令规定的若干名职工代表。又如,我国台湾 地区所谓的“劳动基准法”和“劳资会议实施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相当于祖国大 陆所称“企业”)及其劳工在30人以上的分支机构,应举办劳资会议;
    劳资会议由 劳资双方同数代表(各为3至9人)组成,资方代表由雇主自任或雇主指派,劳方 代表由工会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无工会组织者由全体劳工直接选举。在有 的国家,立法只规定平等协商的一般规则,而不要求必须采用劳资协商机构的形 式。《英国劳资关系法实施规则》即如此。它要求雇主方,雇员代表和工会都应 大力合作以保证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协商,并规定了交流和协商的具体规则。

    在我国,《劳动法》第8条将平等协商规定为与职代会并列的一种职工参 与形式。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则进一步说明,职代会主要 适用于国有企业,平等协商主要适用于非国有企业。为了完善我国的平等协商制 度,有必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平等协商与集体谈判的关系 作为职工参与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作为集体合同订立程序的集体谈判是两 种不同的制度和行为,其主要区别在于:(1)平等协商的职工方代表一般经民 主选举产生;
    集体谈判的工会代表则由工会选派,只是在没有工会组织或者工会 组织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企业才由职工推举产生。(2)平等协商并不一定以达成 协议为目的,通常只需增进相互理解或形成合作意向即可;
    而集体谈判则是为了 签订集体合同。(3)平等协商中如有争议,只能由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不能采 取罢工、闭厂等对抗行动;
    集体谈判中的争议则可能表现为罢工、闭厂等激烈形式,可以由第三人协调处理。(4)在平等协商中,双方可以就企业经营决策和 发展战略之类的问题交换信息和意见;
    集体谈判的内容则只限于劳动条件,而不 包括企业有权单方决定的事项。(5)平等协商往往频繁举行(如一月一次), 甚至可随时举行;
    集体谈判则一般一年一次,也可间隔时间更长。正因为有上述 区别,在我国《劳动法》中,平等协商并未被规定为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尽管有上述区别,但二者仍有紧密联系。这主要表现在,集体谈判通常以 平等协商作为其准备阶段。即可以在协商机构或其他协商形式中,初步拟订集体 谈判的内容、时间、地点等事项。

    2.平等协商的适用范围 目前的分歧点在于:(1)平等协商是否只主要适用于非国有企业,(2) 实行职代会制度的企业有无必要实行平等协商制度。

    对此,笔者认为:(1)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职工具有同等的 地位,都是国家主人而不是所有者意义的企业主人,在参与企业管理方面应当有 平等的权利,因而,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并不能作为是否适用平等协商的必要条件。

    (2)由于职代会只是职工参与的一种基本形式而非职工参与的唯一形式,需要 有其他形式的配合。尤其是职代会一般一年只举行一次,而平等协商则可一年举 行多次,既可定期举行,也可随机举行。所以,平等协商有必要作为职代会闭会 期间的一种职工参与形式。

    3.平等协商的规则 基于我国平等协商的实践,并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平等协商的立法, 在我国立法中,就平等协商规则应当明确以下要点:(1)协商内容。这可以有 较宽的涉及面,并允许双方约定。不论是直接涉及劳动关系还是直接涉及企业生 产经营,只要是双方共同关心的事项,都可以作为协商的内容。(2)协商形式。

    这可以由职代会确定或者集体合同约定,允许灵活多样。既可以组成协商机构也 可以不组成协商机构或者进行协商机构外的协商,既可以定期协商也可以临时协 商。(3)职工方代表。除首席代表应当由工会主席或者工会主席书面委托其他 工会负责人担任以外,其他代表的产生方式,既可以是职工民主选举,也可以是 职代会议定,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是工会选派。(4)协商程序。双方都应当按 既定程序进行协商。除了法定程序外,有必要授权全国总工会和地方、行业工会 组织制定示范性程序规范,还应当允许在集体合同和内部劳动规则中规定一定的程序规则。(5)协商结果。平等协商允许有多种形式的结果。就协商的事项既 可以形成书面协议、会议决议、会议纪要、备忘录等书面文件,也可以只达成口 头协议,还可以为进行集体谈判拟订谈判方案、谈判提纲、集体合同草案等预备 性文件。其中,书面协议可以约定为集体合同的附件;
    协商机构所作的决议,应 分送工会和企业有关机构办理,未能实施的事项可重新协商;
    口头协议应记录在 案,但不具有必须履行的效力,也不能作为处理争议的依据。无论何种形式的协 商结果,都应当传达给全体职工或相关职工。

    四、关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思考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又称劳动争议处理体系,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 机构和方式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 表明劳动争议发生后应当通过哪些途径、由哪些机构处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 制的目标模式,目前尚未确定。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此所作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问题上:
    1.单轨体制或分轨体制的选择 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现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 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三种,就它们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有单轨体制 和双轨体制两种主张。

    劳动争议处理的单轨体制,即“调、裁、审”依次进行的体制,是指劳动争 议未能和解的,当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调解时,应当先由仲裁机构 处理,只有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情况下,才由法院审理。这种体制的不足之 处在于:(1)劳动争议案件如果经过基层调解、仲裁和诉讼中一审、二审的全 过程,费时过长,不便于案件的及时了结,尤其难以避免案件久拖不决现象,这 就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社会安定。(2)把仲裁作为诉讼前的必经程序, 排除了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的选择,这就与仲裁作为非行政、非诉讼的社会公 断行为应当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的精神不符,也增加了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成本。

    劳动争议处理的分轨体制,即“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体制,是指未能 和解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可以由当事人在申 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其一;
    若已申请仲裁,就不得再提起诉讼,并且, 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若已提起诉讼,就不得再申请仲裁。其中,诉讼实行两审 终审制;
    仲裁则有一裁终局制和两裁终局制两种主张。分轨体制较之单轨体制,其优点在于缩短了处理争议的时间、减少了争议处理的成本和尊重了当事人对争 议处理方式的选择。但分轨体制难以避免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案件进入仲裁程序或 者诉讼程序的现象,如果出现后一种现象,就会超过法院现有的承受能力,从而 影响法院对其他案件的审理。

    笔者认为,在法院具备审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的承受能力之前,以实行单 轨体制为宜。

    2.劳动司法机构类型的选择 劳动争议的司法最终解决,对于强化劳动法的效力,保障劳动法的实施,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决定了劳动司法机构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处于特 别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劳动司法机构同现有司法机关(即人民法院)的应有关系 的认识不同,而对劳动司法机构应选择何种类型有不同主张。(1)“独立型”。

    即主张建立一种独立于现有法院系统之外的劳动司法机构即劳动法院,以取代现 有的仲裁机构,由其专门行使劳动争议审判权,其审判组织由职业法官和工会、 用人单位方委派的法官所组成。(2)兼审非独立型。即主张在现有法院内由民 庭兼职行使劳动争议审判权。(3)“普通专审非独立型”。即主张在现有法院内 设立劳动庭作为审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但其审判组织同民事、经济、行政等 专门审判机构一样,由职业法官组成。(4)“特别专审非独立型”。即主张在现 有法院内设立劳动法庭,作为专门行使劳动争议审判权的特别审判机构,其审判 组织不同于民事、经济、行政等专门审判机构,由职业法官和工会、用人单位团 体委派的法官所组成。

    按照“独立型”主张,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由基层调解和司法两个层次所构 成;
    按照“非独立型”主张,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则由基层调解,仲裁和司法三个层 次所构成。

    笔者认为,我国的劳动司法机构应当在“特别专审非独立型”和“独立型”之 间选择。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近期应当选择“特别专审非独立型”,待条件成熟 时再向“独立型”过渡。

    3.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三方机制”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三方机制”,即国家、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三方代 表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过程、共同协商处理劳动争议的机制。这是劳动关系协调的“三方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具体落实。关于其内容,有的仅理解为组织 机制,即主张只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中的组织由三方代表组成即可,而不必要求 三方代表都参与办案;
    有的理解为办案机制,即主张劳动争议的仲裁和审判事务, 都应当由三方代表共同办理;
    有的则理解为综合机制,即主张从劳动争议处理体 制的各个方面综合落实“三方原则”,而不能只强调其中某个方面。我们持后一种 观点,主张我国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建立和完善“三方机制”,应当在组织、人 事、权限配置等方面落实“三方原则”。

    (1)“三方原则”在组织方面的落实。即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中应当建立 由国家、工会和用人单位三方代表组成的组织。在仲裁机构中,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会应当由地方劳动部门、同级地方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委派的代表所组成;
    仲 裁庭的成员也应当从三方各自委派的仲裁员中指定或选定。在劳动审判机构即人 民法院中,合议庭的组成应当实行分别由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委派陪审员的制 度;
    审判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也应当有工会、用人单位团体委派的代表参 加。

    (2)“三方原则”在人事方面的落实。其要求主要是:第一,设立正式编 制。即劳动部门、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选派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和仲裁员, 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选派的人民法院的合议庭陪审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都应当 纳入各自正式编制。第二,统一资格标准。即无论哪一方向劳动争议处理机构选 派其代表,都应当遵循统一的资格标准,尤其是选派的仲裁员或陪审员、都应当 具备法定任职条件并取得法定任职资格,以确保其素质。

    (3)“三方原则”在权限配置方面的落实。即劳动争议处理的各项权力都 应当依其特点在三方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其中,劳动争议处理规则的制定权,重 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的处理权,应当由三方分享并共同行使;
    一般案件的处理权, 总体上应当三方分享并共同行使,但具体到每个案件则不一定由三方分享;
    劳动 争议处理的监督权,应当三方分享,但不一定三方共同行使,也可以由各方分别 行使。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小议劳动关系协调法思考 劳动关系协调员》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