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变电站智能设备分析论文 智... 正文 2020-01-03 07:26:10

    变电站智能设备分析论文 智能变电站

    相关热词搜索:

    变电站智能设备分析论文

    变电站智能设备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从实际工程应 用的角度,阐述了变电站智能化设备的必要性以及智能设备的构成和特点,探讨 了从系统设计出发的集成思路,同时对变电站智能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 设想。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数据通信智能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 0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芯片及网络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变 电站二次设备的基本面貌,全数字化的设备、以网络构成的系统,辅以成熟的调 度自动化系统,正在不断地提高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从原来的分 部分的变电站设备及运行状态的监测发展到整个变电站设备监控的集成的自动 化系统,已基本做到了自动化应能实现的功能,即不再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 而是真正可以解决和满足生产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无人值班变电站及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基本被用户接受并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外不同的专 业厂家分别推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系统,基本上都能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但在 不同程度上,由于开发的背景、运行经验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仍有相当一部分系 统存在者功能重复设置,没有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导致了现场接线复杂、系 统的各部分接口的通信规约不一致,增加了投资并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这就大 大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系统 设计及在系统设计思路指导下的各组成部分(智能单元)的开发。由于以往变电 站二次部分的开发是分保护、测量、监控等各专业独立开发、功能相对独立设置 的,由此为满足系统的功能配置要求而在“搭系统”,从而导致要么底层控制单元 无法投入系统,信息传送不上来,就是系统要求的功能底层控制设备单元不具备。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整体系统设计思想入手,讨论对变电站内智能化设备 的基本要求及其构成、系统集成的基本思想,以供同行讨论参考。

    1变电站自动化的特点及智能设备的构成 国内变电站二次产品早期开发过程是按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类 独立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变电站自动化工作的开 展首先从远动、自动化及通信专业开始,初期开展的工作只是对站内的部分状态 量及模拟量数据采集并处理的微机监视或监控系统,随着调度自动化及微机保护的成熟及应用,变电站自动化及无人值班运行模式便成为实际的需要和急待解决 的课题。变电站自动化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大致存在集中式及分布式两种系统结构, 由于电力系统管理方式及二次产品开发的历史原因,大多数系统仍采用的是按功 能“拼凑”的方式开展,没有按工程的实际需要及正确的系统设计指导思想进行, 从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以及出现许多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从对分布、开 放性以及系统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采用分布式测控、保护、自动装置及计算机 局域网的结构方式显然比较优越。采用分布、开放性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计算机局 域网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现场单元可完全脱离系统独立运行,单个装置 的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分散布置、集中管理”的目的,加强了 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充性。这种构成模式正越来越被我国电力系统所接受,其最 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并尽可能地共享软、硬件和系统资 源,并且利用通信网络代替大量的控制信号电缆,避免设备重复设置,多次投资。

    根据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技术委员会的划分以及变电 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变电站内的设备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设备层:包括各种一次设备象开关、线路、变压器、电容器、CT/PT等。

    间隔层:是各种二次设备包括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自动装置、故障 滤波等,它们大多能独立完成某种功能,且具有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

    变电站管理层:对整个变电站进行安全监视、控制、操作,并与变电站外 部进行数据交换,如当地监控微机、与控制中心通信的网关等。

    上图标示了变电站内的三个层次和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从对变电站电能 传输、分配进行检测、控制和管理的观点出发,可以认为变电站由母线、变压器、 线路、电容器等基本元件组成;
    一个基本元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间隔向二次系统提 供数据,接收二次系统的控制命令。根据每一个基本元件自身的特性和检测、控 制要求,并按照基本元件内部数据采集及故障检测和隔离由元件自身解决的原则, 设计每一种基本元件对应一种硬件结构即智能电子设备(IED)。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设备层和间隔层之间的数据交换量不大,主要是设 备间向间隔层提供运行中的各种I/O信号,间隔层向设备发出控制信号等。

    在间隔层和变电站管理层之间,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换,一方面,间隔层内 的各种智能设备需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上传至当地监控系统和通过通信处理机送到远方控制中心,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要求具有很高的实时性,象站内的事 件顺序记录需达到毫秒级,测量值及信号的刷新时间需在3秒之内完成。另一方 面,变电站层的系统时钟、控制与调节命令、运行参数的整定命令,也要快速下 发至各智能设备。

    间隔层的各智能设备之间,也存在着部分数据交换,但这种交换量不大, 对实时性要求也不高。而且由于保护设备大都是独立的设备,故与其它装置的数 据交换很少。其它智能设备,也存在一定量的数据交换。

    基于以上情况,设计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考虑了在间隔层横向按站内一 次设备分布式的配置,有条件时,还可将间隔层设备安装在开关柜上;
    各间隔设 备相对独立,仅通过站内通信网互联,并同变电站层设备进行快速通讯。

    在功能分配上,采用可以下放的功能尽量下放的原则。凡是可以在本间隔 内就地完成的功能绝不依赖通讯网完成,这样构成的系统同以往的集中式系统相 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可靠性提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提高以及站内二次电缆简化、 节省投资。

    2智能设备的集成 在变电站自动化中存在一些促使设备集成的动力。首先,变电站自动化要 求采用较少的设备完成更多的功能,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安装具有集成功能的智能 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继电保护IED就是一个例子,它集成了保护、测量、控制、 录波、事件顺序记录以及通信等功能。用一个设备完成所有这些功能,这样就实 现了设备整体费用的优化,减少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

    另一个向集成化发展的动力是先进的自适应能力和系统控制性能。在这些 先进的性能中系统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它允许继电保护IED动态改变运行参数。

    具有核心级的系统知识可以使系统的稳定性和潮流都得到控制。

    技术进步也是向集成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微处理器、计算机通信及应用软 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集成系统的开发,将来的重点可能由硬件IED发展为“智 能化”软件。

    还有一个动力是为客户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越来越少的停电时间, 电力公司内部也经常为自身设定顾客电量利用率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系统集 成给操作员和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如在什么情况下允许系统快速恢复等。与有用的信息一起集成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对误操作的辨认分析,对于由继电保护 或系统设计带来的问题可以高效跟踪和修改,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 可用性。

    3局域网络通信技术 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的集成化设计策略采用了分布式功能配置的概念, 因为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使任何规模的变电站具有可扩充性。通过共享冗余得到了 高可靠性、简化的布线以及可选择的性能升级能力。

    在设计信息及数据通信的策略中,几乎每一个制造商设计的IED都有以电 气工业协会(EIA)的RS-232或RS-485标准为基础的物理层接口,并在数据链路 层和应用层用软件完成系统与任何一个IED设备的连接,但随着计算机局部网络 (LAN)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把注意力集中在LAN上。采用计算机局 域网技术可实现数据高速、可靠传输,可将过去集中处理的功能分散到各个节点 去处理,并可以传送大批量的数据,如故障录波数据和图像数据等。在变电站自 动化系统中,采用局域网技术,将变电站内的数据采集部分的各智能单元分别挂 网运行,站内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层控制中心与各IED进行数据通信,以取得 对现场IED设备的控制权,如断路器的分/合、自动重合闸的开/闭、继电保护装 置的参数设置、故障诊断、远程抄表等控制命令。这就要求IED设备满足局域网 标准,I/O设备作为局域网上的一个节点。在实际采用计算机局域网的标准上, 一般存在着采用“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两种不同的做法。

    在90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声势不小的“现场总线热”,国家有关部 门也拨款几千万元组成攻关课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共同的疑问。其中 最主要是其标准问题。现场总线有多种标准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上的原因, 即适用场合和用户习惯原因。广义的现场总线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总线,亦称I/O 总线,其特点是信息简单但传输速度快,其典型代表有基于CAN的 DeviceNet,interbus-s等;
    另外还有设备总线可用于控制,其信息量大而且复杂, 传输较慢,如基金会总线FF、HART、LonWorks和Profibus。而狭义的现场总线 仅指后者。除此外不同行业有其传统使用习惯。对价格和技术完善性有不同要求, 再有是不同的总线标准往往和某些公司或公司集团有内在的商业利益关系。所以 说最终现场总线标准也不会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过程控制 领域,基金会总线FF将占有最大的份额,而在其它离散控制领域尚不十分明朗。

    如何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总线,既能满足大数据量、传输速度快的要求,又要兼顾那些通讯相对少、实时性不很高的设备,以有效减少 网络负载。LonWorks在可靠性和传输速率上显然达不到要求,HART用户支持较 少,不宜选择;
    作为传输最快的总线Profibus在网络拓扑、数据吞吐量均表现出 色,但其作为欧洲标准,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中国的支持不够,尚不能普遍采用, FF虽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但所欠标准化进程仍遥遥无期。

    以太网(Ethernet)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随着适合 于工业现场应用的嵌入式以太网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太网已可十分便利的应用于 变电站自动化场合。首先10M以太网具有目前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的网络 不可比拟的高速特点,可将系统信息快速交换;
    同时以太网在长期发展中以公认 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著称,如网络节点均带耐高压的网络隔离变压器,网 络拓扑结构灵活,支持多种通信媒介,可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确定网络结构及 选用通信媒介。在自动化系统升级时可将系统通信网络结构及媒介稍加改动甚至 不改动的情况下平滑地使通信系统升级,节省开支,如升为100M快速以太网。

    下图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普遍采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结构。

    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供应商们通过扩充他们的RTU的通信能力,即具 有多个串行通信口的增强式RTU来接收各种形式的智能变电站设备(IED),包 括计量表计、故障记录和继电保护等设备。现代的变电站智能设备通过局域网建 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变电站控制系统,以太网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用做变电站 LAN,变电站内不同制造商的IED产品可以通过规约转换器 (networkinterfacemodulesNIM)进行连接,还有一部分IED产品可以直接挂网运 行。NIM与底层的IED可以通过廉价的RS485方式相连,规约采用标准的 IEC870-5-103变电站内继电保护配套规约,IEC870-5-103规约在欧洲和其他一些 受IEC影响的国家被普遍采用,我国国家电力公司也把该规约作为变电站内的配 套标准规约。

    4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目标和变电站自动化的趋势展望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其它工业自动化领域一样,正沿着“分布化、智能化、 集成化、可视化和协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给智能电子设备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可互操作性:当前和将来都可以与任意一个生产厂家的IED进行通 信。2)、即插即用:所有连在LAN上的设备将由系统自动识别。

    3)、可靠性/安全/可信性:这是基本的继电保护特性,目的是使整个系统 达到同一水平。

    4)、开放性:提供一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平台。

    5)、冗余度;
    任何单一的部件故障不会影响整体系统性能。

    6)、智能化:提供一个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
    通过这个功能实现故障分 析、选择性的数据和电力系统配合。

    7)、自动化:通过嵌入算法软件或按用户定义的控制顺序提供未来的自 动控制功能。对于继电保护设备,可通过用户自定义的计算方法和动作次序支持 未来的自适应继电保护功能。

    8)、灵活性/可扩充性:对于当前的硬、软件系统设计要考虑到将来的扩 充,应当易于修改。

    智能电子设备的采用,将彻底改变常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测量仪表等 的单一功能结构,变为包括继电保护、过程自动化、录波、计量、测控等多功能 智能化设备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由于现场设备的高智能、多功能,使得主控系 统的负担得以分散,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保护及自动化,由此可极大提高控制、 保护、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自治性、灵活性。

    由分布式的智能设备构成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 取消常规变电站所使用的控制屏、中央信号屏等集中控制设备。对于35kV及以 下的电压等级的现场智能设备可以集合安装于开关柜上;
    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 等级的现场智能设备可以按各个控制对象即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元件按单元 安装在各电压等级的开关场地内或“保护小间”。现代技术已解决了电磁干扰、振 动、温度、灰尘等对IED的影响,只需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把它们联起来再与变电 站层的主系统连接,这样做可大量减少控制信号电缆,也减少了组屏建筑面积。

    智能电子设备的采用还使得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结合成为现实。如果把现 场智能设备的控制保护的一次设备对象的CT、PT,开关、刀闸等的操作机构箱、 主变压器等设备也采用网络通信方式相连,就可以取消控制信号电缆,仅仅保留开关操作机构跳、合闸所需的高压交、直流电源的动力电缆,从而可以使现场智 能设备采用低压电源,提高了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另外通信网还可以将设备丰富 的信息及数据上传,便于事故分析和状态监视,还可构成网络式的防误闭锁和安 全保障系统,从而提高整个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先进性和优越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还使得变电站内部的LAN可以与广域 的WAN相连,WEB浏览技术使得电力系统的用户在任何地方可以监控变电站的 运行情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适应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可以逐步 实现开放式的通信体系结构。

    以上针对我公司在开发变电站智能装置以及相应组成的变电站自动化系 统的一些实践经验,谈了作者对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集成与发展的一些理解和建议。

    其中有些建议和设计目标还只是在设想阶段,但相信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飞速发展一定会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变电站智能设备分析论文 智能变电站》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