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计算机网络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计算机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_毛概大二论... 正文 2019-09-23 09:10:29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_毛概大二论文2000

    相关热词搜索: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篇一 《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 摘要: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新 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毛泽 东在理论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独创 性的经验和创新性的理论指引着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 面:
    一、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首创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经历 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尤其是在批判教条主义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确 立起来的。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只从“本本”出发 的教条主义,首次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倡导“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 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即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获得正确的阶级估量, 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1937年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系统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 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1941年5月和1942年2月期间,毛泽东作了《改 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和演说,向全党提 出了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的任务。尤其是毛泽东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 经典性的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 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 在毛泽东的极力倡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通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使全党对克服主观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使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起来。

    二、革命道路理论的创新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受巴黎公社革 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更 没有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新的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失败的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 开创了中国特色、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造性 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理论。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国农民问 题极为重视。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开始走上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和11月,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 特点,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斗争的经验,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 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此后,这一理论随着革 命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著 作中,对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的经验作了新的理论概括,初步论证了中国 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超越自我、超越历史和国际经验,冲破教条主义束缚,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三、革命阶段理论的创新 毛泽东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认为中国革 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 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 精辟分析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强调说:“只有认 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 导中国革命。”[1]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人抵制和纠正了各种错误倾向,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二次革命论”和以王明为代表的“一次革命论”,提出并强调 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 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主义的天经地义。”[2]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 客观规律,而且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问题,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 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学说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他在1939年12月《中 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的概 念,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 对象、性质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人民大 众是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对象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到了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首次将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明确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 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革命。”[3]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指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这就使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在解放 战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正确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 性质、前途和领导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设计和总图样, 它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宝库增添了新内容,也在实践上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 的学说与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构 想。1948年12月30日,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 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1949年6月 30日,为了更加系统地回答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各阶级在这个国 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等问题,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阐明了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全面阐述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观 点。首先,毛泽东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总结我们 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 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3]其次,毛泽东论述了人民民主 专政的领导力量、基础力量、实质内容以及历史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政治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具有显著的中国 特色。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成果。

    六、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战争形势对党的建设的 要求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共产党人〉发 刊词》一文中,毛泽东提出并“正确地提纲挈领地回答了在中国革命全局中要建 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才能建设这样一个党的问题”[4],提出了着重在思想政 治上建党,同时也在组织上和作风上建党,紧密联系政治路线建党,以最低纲领 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来建党,采用整风运动的形式和方法建党的全面建党的整体思 路。这一模式,突出了思想建设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创造了整风运动的方法,解决了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探索了党的自身建设的规律, 形成了革命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总之,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 卓越贡献,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内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项艰巨而伟大 事业的最杰出代表,对指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篇二 《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摘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 设探索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对于化解新时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妥善处理改革中各方面利益关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提供有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78-02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特点以及解决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当前,在全面深化改 革的关键时期,重温毛泽东这一学说,对于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的讲话。讲话既是他长期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总结,也 是对195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回应。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国际上。在苏共二十大闭 幕的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在没有通知其他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作了《关 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作了全面否定。秘密报告经西方国 家披露后,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犹如爆发了一次强震,人民群众中出现了不同程 度的思想混乱。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波兰和匈牙利,出现了一些共 产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一方面,在这些国家的党和人民群众中间发出了 要求在独立平等基础上重新调整对苏关系,改革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强烈呼 声;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趁机四处活动,企图借对斯大林错 误的揭露,颠覆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帝国主义国家乘机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 会主义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在国内。一些学生、工人和复员转业军人在升学、就业、安置方面遇 到一些困难,发生了闹事事件。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全国约有一万多名工 人罢工,一万多名学生罢课。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社员闹退社、闹缺粮的风潮。对时局变化最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思想日 趋活跃,批评教条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有些人还 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公开批评,其中有不少 尖锐意见,也有一些错误议论。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党员干部缺乏思 想准备,在行动上陷于被动。针对群众闹事事件,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好人不闹 事,闹事没好人。凡是与政府闹事的就是敌我矛盾。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对这些 事件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压服。对于实行“双百”方针后,在思想文化界出 现的一些错误东西,有些人也坐不住了,对“双百”方针出现了怀疑和抵触情绪。

    这样,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新出现的矛盾,尤其是日渐 突出的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 题。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科学内涵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曾揭示并论述了人类社会基本 矛盾的运动规律,但对于未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基本矛盾,受历史条件所限,他 们没有做出具体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实践中曾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 “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这样的认识,但其未对这一矛盾展开具体阐释。

    斯大林曾长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者 之间不存在矛盾。到了晚年,尽管他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却没把它作为全局性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他指出,与其他社会相比,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 的特点及其性质决定了,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社会主 义制度自身解决。

    (二)如何划分和解决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 首先,如何划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生产资料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 和人民内部矛盾。他说,人民和敌人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 民和敌人都具有特定的指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形势下,一切拥护、支持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集团,都属于人民的阵营;而一切敌视、 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其次,如何解决两类矛盾。毛泽东指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分清 敌我的矛盾,必须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 盾,是分清对错、是非的问题,因此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他 还具体列出了解决不同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思想政治范畴,采取说服教育、 讨论的办法解决,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经济建设方面,坚持适当安排、统 筹兼顾,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科学文化领域,实行“双百”方针,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在党派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关系方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 族主义;党群关系上,“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

    再次,关于一定条件下两类矛盾的转化。毛泽东指出,两类矛盾的存 在是客观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敌我矛盾如 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这样就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 会主义。相反,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 能发生对抗。

    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充 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成为党和国家政 治生活的主题 为什么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呢毛泽东明确说道,其重要 目的就是要带领全国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开展一场新的战争,以发展中国的经济 文化,提升中国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进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我们 的新国家。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贡献和历史缺失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贡献 第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如上所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提出并具体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划分了敌我 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且还系统阐述了两类矛盾的性质、特点、解 决途径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新时期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不仅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根据,而且指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可以通过自身来 解决,改革不是像过去的阶级革命一样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而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 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 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化解各种社会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历史缺失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二重化。1957年6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一方面指出革 命时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全 国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胜败还没有 完全解决,阶级斗争依然很激烈。同年10月,他在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仍是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判断。

    第二,矛盾判断标准的简单化。毛泽东把赞成还是反对社会主义的政 治态度作为划分敌我的根本标准是不确切的,这容易带来敌我区分上的随意性, 反“右派”的严重扩大化和“文革”的悲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他把各种各样 的人民内部矛盾简单地归结为是非问题,也值得商榷。如管理问题、公平问题、 工作作风问题、观念转变问题等,这些问题就不能简单地用是非来判断了。

    第三,矛盾解决途经的绝对化。毛泽东曾经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 是一种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以外,没有 别的方法。”[3] 他还说道:“所有的厂、合作社、商店、学校、机关、团体,总 之,六亿人口,都采用这个方法解决他们内部的矛盾。”[1]显然,把批评和自我 批评作为唯一的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在现实中不可能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矛盾。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 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4]对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理论的缺失,我们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对待,过于苛求完美既不客观,也不 公正。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毛泽东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跟毛概有关的论文_毛概大二论文2000》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