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论文 > 培育文化还是培养文化 [城乡... 正文 2019-09-02 09:02:16

    培育文化还是培养文化 [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绪 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1.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可以说,现代化是向更高级、更现代的方向改变的过程,是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在该文明中,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意识水平和应急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对现代人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 参见[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导论与第1章。]。所以,现代人需要具备现代的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具备预防突发事件的成本意识和主动意识,以及与这些意识相对应的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在公共生活中逐步养成,存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不断互动之中,即:现代化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较有效的途径,学习、借鉴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因此,应急文化培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的一项最基本的需求。

    2.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社会转型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元结构,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表现为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化,是一个动态的、高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至关重要。这种意识和能力,最终取决于民族、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国民素质的高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培育良好的应急文化,提升全民族、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是一项立足当前应急管理实际,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

    3.北京市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要想走出一条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必须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防灾抗毁能力,提高管理者及公务员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普通大众、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防灾自护能力。”[ 金磊:《近十年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的成就与思考》,载《中国减灾》2013年2月上,第40页。]具体来说,加强基层的应急能力建设,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密云县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京政发[2013]4号)也制定了《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县应急能力的实施意见》(密政发[2013]32号),用以指导全县应急工作的开展。从国家的总体规划,到地方的具体操作,都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而应急文化是应急管理的“土壤”,所以急需加以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积累了丰富的应对自然灾害、外部挑战的实践经验,也曾有过大量有关忧患意识的成语俗语,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反映了具有危机思想、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揭示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必要性;“居安思危”、“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应急的基本认识。然而,纵观古今,可以说我国的应急文化并没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有的只是个别人的有感而发,且大多被借鉴到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治理中,而非自下而上的百姓安危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急文化基本是缺失的,缺少系统的深入研究,没有扎实的理论框架。现有的零散研究,在当今危机事件频出的高风险社会,不足以有效地指导应急管理工作实践。所以,关于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将对整合、深化中华民族应急文化传统、挖掘独具特色的应急管理理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实意义

       应急文化培育的现实意义很多,例如:一是有助于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文化是土,土沃木壮。“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意识,是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 闪淳昌:《宣传防灾应急文化、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读陈荣同志的〈应急管理史鉴〉和〈应急管理诗鉴〉有感》,载《中国应急管理》2012年第5期,第60页。]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中,密云县的人身财产损失总体不大,就是日常防汛体系较为完备,注重防汛信息传播、加强防汛演练的结果。二是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务服务。公共安全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公共安全服务,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金舒:《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技巧》,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当今世界,应急管理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更应该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把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促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已提出,即要“建设和文化”、“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可以说,和文化是国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追求,应急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正是当今社会和文化的题中之义。

    二、文献综述

       应急文化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本论文参考了有关应急管理及应急文化的著作和期刊,以及有关学者对国外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培育经验做法的总结和思考,梳理了国内外对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主要文献及代表人物

       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主要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出现,尤以后者为主。研究应急文化的专著较少,大多是在应急管理的著作中有涉及应急文化的内容。国外对应急文化的研究比较系统、深入,代表人物也比较多,如:Harry Moore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日本学者之前提出的“灾害文化”、Zohar提出的“安全氛围”概念后来演变为了“安全文化”理论、Douglas和Wildavsky首次提出了“风险文化”的概念,随后的K.Hetherington、S.Lash、ULrich Beck和Giddens A.等人也都对风险文化做了诠释和发展。国内方面,在陈安等著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韩秀景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王如意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孙国新等著的《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金舒的《应对突发事件方法与技巧》和张学栋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等很多著作中都有关于应急文化的内容。学术论文方面,金磊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赵晓燕等的《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彭宗超等的《中国城市应急准备文化现状及发展路径分析》、韩传峰等的《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系统研究》、张华文等的《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司徒苏蓉的《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及启示》、吴燕霞的《中美应急管理文化比较及启示》等很多文章中都对国外应急文化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应急文化培育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建议,代表人物有陈安、金磊、韩传峰、彭宗超等。

    (二)主要观点及研究领域

       国内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或是依托于国外已有的经验。国内外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文化、安全文化、风险文化、应急准备文化等几个角度。分述如下:

    灾害文化

       灾害文化作为社会整体应灾体系的核心构件,既影响着正式应急管理制度,又影响了多元社会主体的风险态度与应灾行为。日本学者总结其国内频发的地震经验,提出了“灾害文化”的概念,但较侧重精神层面;Harry Moore在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灾害文化”并将行为文化补入其中。我国学者对灾害文化的研究基本遵循了Moore的理论。赵晓燕等对 2008 年春节前的冰雪灾害中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灾害文化体系的意义及其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以及构建我国灾害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策略[ 参见赵晓燕,丰继林,路鹏等:《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载《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26页。]。陶鹏通过建构理论框架来演绎灾害文化与应急管理间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提出需从“减灾文化”、“反迷思文化”、“社会学习”切入,进而转变个人、组织、大众、专家学者、传播媒介等主体的灾害认知、态度以及行为,最终达成应急管理制度优化与创新[ 参见陶鹏:《灾害文化与应急管理制度创新》,载《中国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第93页。]。

    结 论

       发达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培育,把系统、持久的进行全民应急文化培育工作作为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提升社会应急能力的关键,已经形成了包括应急知识普及宣传培训、职业专业培训、学历教育以及相关咨询服务在内的较完整的服务体系。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宣教培训组织体系也逐步建立。但从整个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来看,还存在体制不够顺畅、资金缺少保障、设施不够齐备、形式不够丰富、对象不够广泛、内容不够全面等诸多问题,应急文化培育的效果亟待提升。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机关、应急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新闻媒体、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在日后的应急文化培育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克服应急文化培育主体及对象的疲劳心理,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持续地为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挖掘动力、创造动力,通过典型示范、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其始终保持适度的危机意识,始终乐于参加应急文化培育活动,并主动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第二,注意应急文化培育示范单位出现培育相对饱和后的退化现象,可通过将示范点升级为教育培训基地、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制作电教片等方式,让示范单位持续传递正能量。第三,注意应急预案与现实灾难中时间、地点、人员等方面的脱节问题。一方面,“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的预案、相邻地区的预案之间应注意总体协调、做好衔接” [ 陈安,陈宁,倪慧荟:《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另一方面,简化预案表达、扩大预案知晓率,建立并完善备用措施,使应急预案更具适应性和实效性。

       本论文计划对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密云今后开展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提出建设性对策。但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以致成文时间比较紧,加上作者在访谈、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还有欠缺,未能对应急文化培育的具体路径给予足够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同时,由于访谈对象及访谈方法方面的局限,未能充分反映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全貌,如对有关单位的了解可能还存在欠缺。今后,我会持续关注应急文化培育方面的国内外理论发展情况和现实中的有益做法,通过适当途径,结合掌握的理论和经验为有关单位从事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同时,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投身于应急文化培育,如:积极通过已开通的“安全感”微信公众账号[ 笔者因论文写作过程中深感应急文化传播之重要,于2013年8月利用微信平台开通名为“安全感”的公众号,不定期发送应急常识,至今已有用户近300人,发出应急自救等方面的知识40余条,接收者近万人次。]传播应急文化。

       总之,本文作者研究水平及论文成文时间均有限,不能通过此次论文深入、全面地解剖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的全过程,也未能系统地提出应急文化培育各个环节上的具体建议,但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密云县以及全社会的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献上一份微薄之力,希望更多从事应急管理的专家、学者,更多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更多的志愿者和个人都能积极投身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特殊文化事业,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最新范文
    培育文化还是培养文化 [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研究]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