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论文 > 关于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村现... 正文 2019-10-01 07:41:52

    关于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篇一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现代 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无限生机。本文通过阐 述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位和作用,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信息化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新农村建设 可行性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 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 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 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 合而形成的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超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当代世 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 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且关系到 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中央“十一五”规划明确将其界定为“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高度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是拓展农村的信息渠道,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所 以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给全球经 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我国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大国,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化 的应用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低。

    如果从信息化的构成来讲,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如果农村没有实现信息化,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入渗透现代信 息技术,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二、 我国农村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将专家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遥感、通讯等许多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很好 的成果。信息产业部曾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 化,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信息中 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光农网”建立的省、市、县分支机构,基本形 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和基础平台建设 也初具规模,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然而,由于地区 发展的不平衡,就我国农村整体信息化水平来说,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 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刚刚 起步,要想让信息技术深入基层,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我国的新农村信息化建 设还任重道远。尤其在资源、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在政 策上予以更多的支持。

    三、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可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我 们必须看到这些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也必须 清醒地认识到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找出合适 的对策,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1.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信息化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来进行,其一就是启动资金,其二是营 运资金。启动资金的解决主要包括两部分:政府解决一部分,融资一部分;营运 资金应该由三部分组成,除了启动资所包括的两部分外,还应该通过高效运作, 使受益单位和个人自愿交纳一定的费用,以达成良性循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1)加强政府职能,吸引各方资金,积极筹集启动资金 要在农村真正构建好信息网络体系,必须依靠政府推动,要强化政府 职能,由政府牵头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各级政府首先必须认识到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这也是启动资金的主要部分。另外,因为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经济建设已开 始起步,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必将不断 发展并取得惊人的成就,凡是有眼光的中外投资商必将关注中国农村这个潜伏着 的广阔大市场。因此,只要各级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必将吸引大量的中外企 业前来投资。这样启动资金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信息网络体系的构建也就可以正 式启动。

    (2)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营运资金 信息网络系统已经搭建,但能否持续运作,还将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 题,首先,设备和资源的维护需要资金,其次,管理人员需要报酬,第三,投资 者需要投资回报。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高效地管理好 这个系统,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为社会各方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并收取一定的 费用,以实现资金营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企业和各类经营者提 供产品信息发布,第二,为农民和社会各界人事提供高效实用的信息,第三,为 农民、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各类培训,第四,继续吸纳各方投资和赞助,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营运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持续注入后续资金, 以保证其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着重处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信息化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 信息技术能否得以有效应用,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人 才,没有人,万亩良田皆荒芜,没有人才,所有设施是废铁。因此,人才问题是 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人才问题得以解决,信息化方案才能在社会 新农村建设中迅速启动并正常运转。

    (1)加强信息化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运用信息的才能 要在农村实行信息化,首先就要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这就 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素养水平,同时对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 务,使农民能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实用信息。近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通过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为本地农产品找到了很好的销路,有的还进入国际市场,大幅度 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江苏的华西村就是一个很好 的典范。美国农业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实行了以州立大学为中心的“研究――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制,通过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场主基本达 到大学水平,发展农业科技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实现 农业产业化,并广泛利用大学、图书馆等优势,努力构建信息资源平台,为农民 和经济建设服务;荷兰农业的成功取决于农民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全国农业劳 动力仅二十多万,但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却有近二百所,并实行免费终身农业技术 教育;而中国则农村人口众多,高等院校也不少,但真正面向农业的院校和专业 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以农业劳动者 科技素质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农业终身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学校。同时要加强对现 有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搞好农村信息员的考核和资 格认证工作。另外就是要注重人才观的转变,不仅仅大学生、技术人员是人才, 普通的农户也是人才。在加强培训技术人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普通农户的培训 工作,他们才是农村中的生力军,因此我们要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班, 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关于政策引导方面,我国应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说鼓励大学生 到西部工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等方面的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年最新推出的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六所院校招收免费生的政策也引 起了广泛关注,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出台更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现代信 息技术人才的新举措,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人才紧缺的问题。

    (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人才 尽管可以采用前面所述的不同培养方式和相关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输送信息化人才,但都只是为了解决目前农村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 特别是难以达到新农村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 优势,把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教育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 人才问题的一个长远的、根本的出路。真正实现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涉及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 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在改革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 的创新。为我国正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切实 可行的解决方案。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国家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城市支持农村。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既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需要,也是农业、农村、农民多 年对工业和城市建设贡献的回报,社会各界都应该投身到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之 中,有人出人,有智出智,有钱出钱,使现代信息技术向农村延伸、信息化网络 向农村覆盖,使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更多地体现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监督 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而做出更在贡献。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篇二 农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 农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农民的现状 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 农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中必经的阶段,“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 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社会变革”。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其主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 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 开农村的主体――广大农民作用的发挥。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经济知识、 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其关键在于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一、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 中一直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整 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党中央立 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其目标是实现“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为新农村建设描绘了 未来的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发展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农民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实现 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且关键是要实现农民现代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 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 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 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 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 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农业现代化包括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 化。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 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的任何一项都离 不开现代化的农民,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农民来建设。因此,农民现代化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是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直 接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素质低下,人力资本含量 不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的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实现 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农民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培养造 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其根本就是塑造人的事业。农民是新农村建 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重视农民,尊重农民,“充分 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可持续发 展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农民现代化,意味着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 形成,可以增强其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和 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摈弃短期行为,不搞掠夺式经营,把农业生产的增长点转移 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农民是农村各项建 设的主体,因此,农民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程 度。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没 有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没有依靠;而后者离开了前者, 就毫无目的和意义了。实现农民现代化,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自 觉创新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进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 果。

    二、当前农民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 度增长,但是农业总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较低,这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 下的劳动成果形成巨大反差。

    1.文化水平低下。由于农村基础薄弱、学龄儿童增长快、教育投入不 足、农村经济落后和现代教育意识不强等原因,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多,尤 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主要因 素。

    2.农业劳动技能低,科技意识差。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 术知识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农村劳动力 普遍文化素质与技能低,耕种、施肥、田间管理大多是靠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经 验,以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人种畜耕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未摆脱封建意识,自给自足,小农经 济思想的束缚,尤其没有意识到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主动地吸取 现代科技的营养,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据统计,我国目前每万名农业人口中, 农技人员仅66人,每467公顷耕地仅有1名专业技术人才,每738名农业劳动力仅 有一名专业技术人才。

    3.思想观念狭隘落后。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内陆,交通不便,信息 闭塞,中小学普及率很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村地 区还较大范围的存在,加之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经济状况、历史传 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保守求稳、靠天吃饭的思想、依 赖思想比较严重,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仍然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的意识。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活动局限在家庭血缘关系网内,市场经济观念仍然非常淡漠,小农本位、老守田园的乡土观很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4.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 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 差,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得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接受与反馈市场信息的能力差, 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大,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 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实现农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 面发展的要求,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 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引导和教育农民,促进农民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 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离不开生产方式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 即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动力。它影 响和制约着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 因,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很低,技术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 产业的的就业比重仍然高达70%”,农民市场竞争力低,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难以 提高。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首先要通过加强教育和教化,大力提高农民 的素质,进而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现农民生产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 农民由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体系,改变传统的小农分散经营 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 化经营;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服务于农民的各类市场机制,增强农 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新型信息意识,树立驾驭市场的信心和勇气。

    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离不开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文化、传统习惯、 风俗等传承演变的结果,具有顽强的继承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方 式现代化的基础上的。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农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命”的宿命观和消极无为,安贫乐道、听天由命的劣性心态。这种生活观念,僵 化了农民的思想,遮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缺乏向贫困挑战,与命运抗争,改 变自己贫穷生活的意识、勇气、行为;封建迷信盛行,社会治安混乱,先进的农 村政策被落后的文化所笼罩而发生扭曲,一些消极、愚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仍然 大量存在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科学观念难以被人们接受。只有通过对农民 进行教育性开发、迁移性开发,除了让广大农民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逐渐由从事简单劳动转变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专长的有用人才外,还可以 采取改变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民身份的办法,即加快农村城镇二、三产业的发 展,使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变农民为市民, 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和愚昧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和 文明程度。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才 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的高要求。

    实现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主管理”离不开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 必须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没有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就没有 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妨碍农 民告别贫困、迈向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巨大精神障碍。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 资力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形成以提高九年义务 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布局, 构建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 业教育互补利衔接的社会化的终生教育体系。在改造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基础上,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进取意识,增强民主意识, 树立法治纪律观念,追求自主与自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农民是实现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决定因素,同时农民又是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 最大受益者,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决定 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实现。因此,必须把实现农民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 通过农民现代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看了“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论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论文 2.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 3.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 4.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浅谈新农村建设论文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